談一枚錢幣題材紀念章的設計構想 |
發(fā)布日期:2003-10-12 16:08: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在這里主要介紹一位上海造幣廠設計雕刻家羅永輝先生的作品。
為紀念中國錢幣學會成立10周年和中國錢幣博物館開館,中國錢幣學會約我設計兩枚紀念章,并要我大膽設計,廣開思路,力求有所突破。我很愿意為這泉界矚目的盛事獻出一份心力,加上領導的充分信任,同志們的積極支持,更使我有信心完成好這一很有意義的任務,我想抓住這一機會在設計方面作一些新的嘗試。
錢幣很小,不能像創(chuàng)作大型壁畫那樣舒展從容,必須洗煉、濃縮、高度概括。設計“中國錢幣學會成立10周年”紀念章時,我考慮中國錢幣學會是一學術性團體,擁有一大批有識之士,致力于錢幣學貨幣史的研究,服務于社會主義建設,它的生命力在于植根傳統(tǒng),從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化、藝術、工藝、材料等多角度的研究中加深對偉大的中華民族的認識,激發(fā)我們的愛國熱情,其研究具有現(xiàn)實意義。所以說,中國錢幣文化雖古猶新,中國錢幣學會生機勃勃,這就是我創(chuàng)作這枚紀念章正面圖案的立意所在。我用刀幣和方孔圓錢的外形組合成“10”字。取其中最具特點的局部放進畫面,暗示十周年,人們可以憑借刀幣和方孔圓錢的特征去認識“10”字。但我更欲使人們通過這個形象去發(fā)揮想象。藝術最忌平淡直觀,一覽無余,藝術的魅力在于能讓觀眾有一個參與的機會,只有讓其參與,才能感到享受。在“10”字周圍,我又精心地設計了一些樹葉,頓時使畫面形成了具有生命感的植物形態(tài)。此時,人們可以把局部的“10”想象為樹干,本來并無生命斬形象依賴它那獨特的外形和富有內涵的構思,成了有生命的形態(tài),產(chǎn)生了新的意義,使物體發(fā)生質變,獲得升華。局部的“10”字造型很簡單,具有上升感的“Y”字形,配上樹葉后,藝術地表現(xiàn)了畫面內在的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如果不是采用局部而是用整個刀幣和方孔圓錢,這種效果就不會出現(xiàn)了。因為太具體,那“10”字就只能是“10”字,那些葉子也就會顯得牽強無力了。在樹葉的處理上,我追求一種秩序的美,整齊的美,冷靜的美,端莊的美。這種美感不同于自然美,可以傳達一種更具文化氣息、學術氣息的審美情趣。從這種情趣出發(fā),我保留刀幣和方孔圓錢的錢形特征,舍去細部花紋,通過工藝手段將其表面處理成平整光滑的面,既能體現(xiàn)金屬本身的材料美和現(xiàn)代化大生產(chǎn)的加工美,又能透出強烈的現(xiàn)代風采。如果用心一點的話,可以看出樹葉自下而上地由貝幣而漸變形成。這個漸變過程寓意中國悠久的錢幣文化生生不息,中國錢幣事業(yè)繁榮昌盛。這是我在這個畫面中最用心的一筆,這一筆將設計整體地推向一個新的境界,同時也表達了一個錢幣設計工作者對祖國錢幣文化,對國家的錢幣事業(yè),以及對中國錢幣學會的一份美好的祝愿。
“十周年”紀念章的背面,以傳統(tǒng)形象和現(xiàn)代形式相結合進行設計。畫面中有大家熟悉的錢幣形象,我想通過它們在觀眾與作品之間建立一種穩(wěn)定的親切感,滿足人們心理上的需求,或者說是滿足一種對傳統(tǒng)文化藝術追求的心理。為了避免單純的懷舊,避免從古到古的羅列,我將這些古錢幣作一些藝術處理后再按一定的形式進行組合,展現(xiàn)出一種現(xiàn)代風格,產(chǎn)生一種新的視覺感受。我仍用概括的手法去表現(xiàn)幣形的演變和圖案的特征。火焰表示鑄幣的工藝特色,排列的錢幣表示鑄造量,還將錢幣方面的史籍象征性地安排在畫面中,并留出幾塊空白表示修正,亦暗示研究的意思。設計這個畫面時,我是按雕塑效果來處理每個形象的,充分考慮其形狀大小、位置疏密和體積質感,以求得精彩強烈的浮雕效果。
立足傳統(tǒng),刻意求新,是我這次設計創(chuàng)作的原則。因此,所用的形象素材多取之于傳統(tǒng)的錢幣或與之有關的歷史資料。然而我的任務不是復制,不是將博古架上的藏品轉移至作品上,而是在昨天和今天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讓傳統(tǒng)帶著新意進入現(xiàn)代社會。之所以要立足傳統(tǒng),是因為傳統(tǒng)中蘊含著民族精髓,它曾經(jīng)支撐著民族文化的骨骼,人們對傳統(tǒng)有著割不斷的感情。但感情畢竟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發(fā)生變化,所以又必須求新,尤其是在出現(xiàn)很多傳統(tǒng)形象的設計中,更要求新,求語言新、形式新、蘊意新。
記得初次談起紀念章設計時,我腦子里首先蹦出的是龍,一條敦敦實實的大龍,可惜沒有及時把握住。經(jīng)過一個反復后,才又重新回到這個構思,我把它放在“中國錢幣博物館”紀念章的正面。這是一條錢幣愛好者熟悉的蟠龍,它強悍、飽滿、威風,又出自錢幣圖案,把它放在這枚章上顯然很自然。中華民族自視為龍的傳人,中華民族的文化與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龍的形象被世界公認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的龍用在中國錢幣博物館的紀念章上最為合適。博物館館址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大樓內,用大樓外墻的花崗巖貼面襯在龍的底面,就好像一枚錢幣嵌入花崗巖,巧妙地與館址相銜接,從含蓄的表現(xiàn)手法中還能悟出更深的蘊意。此外,雄渾的龍和堅實的花崗巖以金屬材料作為載體,看起來深沉而有份量。
“博物館”紀念章的背面是表現(xiàn)傳統(tǒng)鑄錢的情形,依據(jù)明代《天工開物》書中插圖而設計。我非常喜歡這個表現(xiàn)角度,它以點的形式,聯(lián)系起中國錢幣發(fā)展的一條線,這條線象征著運動發(fā)展的趨勢,而那下一個點,就是未來。我從配套的要求出發(fā),以與“十周年”紀念章背面相似的形式設計了這面鑄錢圖,將原畫中各松散型的形象要素按現(xiàn)代的構圖形式重新歸納組合,不歪曲,不編造,人物特點保持原來的風貌。既有傳統(tǒng)純樸韻味,又有現(xiàn)代結構特色,看起來有一種新鮮感。在雕刻手法上以拙補樸,不求華麗,讓現(xiàn)代人玩味一下古韻,也能使人情趣盎然。
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思維活動不一定都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其中很大的偶然性、觸發(fā)性。即使有靈感,也是忽隱忽現(xiàn),想得好不一定畫得好,畫得好不一定做得好,所以有些設計一旦成為產(chǎn)品,就會有許多遺憾。我自己心里明白,設計上雕塑上還有許多不夠理想的地方。但我是既盡了心也盡了力,真是全身心地投入。因為我得到了充分的信任,我感激中國錢幣學會給了我這次實踐機會,并給了我許多幫助。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