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雕塑史上,有三座被后人稱之為難以逾越的山峰,他們是公元前五世紀希臘的菲狄亞斯;文藝復興時期的米開朗基羅,和19世紀的奧古斯特・羅丹。
新世紀紀念章有限公司最新推出的《思想者》大銅章,就是根據羅丹杰作的翻版。
1880年,法國政府負責美術工作的部長先生,找到羅丹,請他為籌建中的美術博物館設計一座大門。經過反復苦思冥想,羅丹決定以意大利詩人但丁的著名長詩《神曲》中的《地獄篇》為題材,開始構思規模宏大的《地獄之門》。從1880年開始,羅丹在這個作品上花費了整整37年,在地獄之門中共塑造了186個各種姿態的痛苦掙扎中的形象來表現犯有各種罪孽而在地獄中遭受懲罰的幽靈。羅丹傾其畢生精力,尚未最后完成這舉世震驚的雕塑巨作。
而后被獨立翻鑄出來的《思想者》則是地獄之門的核心和靈魂,是羅丹本人思想的重要體現,在他死后被放置在他的墓前。
銅章的正面忠實地表現了羅丹的原作《思想者》的靈魂和核心,一個裸體的男子,坐在巖石上,拳頭托顎,他在思想,豐富的思想敲擊他的大腦,面對人類在苦海中掙扎的眾多殘酷事件而引發苦悶;沉思的表情,及內心一種超越世俗的悲天憫人的愛。我們從思想者突出的前額和眉弓使得雙目更加深陷的陰影里,看到羅丹苦悶深思的表情,從隆起的肌肉及痙攣翹曲的腳趾,看到了埋芷在內心被壓抑著的巨大力量。《思想者》不僅在用腦,而是在用全身的力量在進行思考。銅章的質感和工藝,很好地體現了《思想者》在靜止表象下所表達的豐富內涵和涌動的內在張力。
銅章的背面是羅丹1886年創作的《吻》,《吻》也是取材于但丁《神曲》中,描寫弗蘭切斯卡與保羅一對情侶的愛情悲劇:弗蘭切斯卡被又老又丑的貴族大臣詹喬托看中,大臣委托自己年輕英俊的兄弟保羅代為向她求愛,弗蘭切斯卡與保羅一見鐘情,婚后才發現受騙,但她與保羅無法克制彼此愛戀,在花園幽會,被大臣發現,他拔刀刺向弟弟,被弗蘭切斯卡以身相護而死。
銅章用細線陰刻的手法,塑造了兩個不顧一切世俗誹謗的情侶,在幽會中熱烈接吻的瞬間,雙方都達到了忘我境界。平面細線勾勒的手法使作品中男女兩人相擁的姿勢,嚴密無隙地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體,心心相印中,除了急促呼吸外一切時空運轉都已靜止下來而與世隔絕。
銅章的正面是雖生猶死的永恒哀傷;而銅章的背面則是雖死猶生的瞬間榮華。綜觀整個銅章使我們深刻體會到羅丹大師的名言:“美是到處可尋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