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烏江”紀念章
“飛奪瀘定橋”紀念章
“遵義會議”紀念章
“越雪山”紀念章
“過草地”紀念章
“延安”紀念章
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后期,出于對毛澤東像章的喜愛,一有空閑,我便到海珠廣場或太平南(今人民南路)自發形成的像章交換點游逛,一來可增長見識,二來可收集到自己喜歡的品種。一個偶然機會,以不菲的價格(當時不能用現金進行買賣,只能是以章易章),交換到一套八枚紀念紅軍長征勝利的套章。其制作精良,造型精巧,我百看不厭。
這套紀念章,沒有刻上制作的時間,據我估計,是為了紀念紅軍長征勝利30周年制作的。每枚的正面,用中文寫明時間和地點,背面用英文作翻譯,并刻上編號。由于該套紀念章只是在廣交會里供外國友人購買,所以在國內流傳甚少,市場上十分罕見。
為什么說這套紀念章是“文革”中毛澤東像章精品之中的珍品?其原因有三:
首先,意義重大。這套章是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而制作,而且銷售的主要對象是參加廣交會的外國來賓。在當時的歷史環境里,以像章的形式向外國人宣傳紅軍長征的勝利,宣傳紅軍精神,宣傳毛澤東思想,這本身就是一種創舉,其意義十分重大。
1934年8月,紅六軍團西征開始,隨后中國工農紅軍的主力軍團縱橫贛、閩、粵、湘、桂、黔、川、滇、康(西藏)、甘、陜11省,行程共二萬五千余里,擊潰了敵人多次的圍追堵截,終于在陜北紅軍勝利會師。“長征,是以我們的勝利,敵人的失敗而宣告結束”。
在這套章里,設計者是以時間為主線,結合長征途中的重大事件而設計的。紀念章的首枚,就開宗明義地指出“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紅軍的出發地是“瑞金”,途中“突破烏江”,召開“遵義會議”,再“飛奪滬淀橋”,然后“越雪山、過草地”,最后,紅軍的一、二、四方面軍主力在陜北與當地紅軍勝利會師,從而完成這一偉大創舉。這樣的設計,其主題鮮明,脈絡清楚。
其二,設計新穎。這套紀念章的設計,突破了當時毛澤東像章非圓即方的模式,給人一個新穎的感覺。要在方寸之間表現重大題材是非常困難的,而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在紀念章中不能沒有毛澤東像,要做到兩者有機的結合,更是難上加難。但設計者知難而上,通過采用多種的表現手法,使這個難題迎刃而解。
第一,打破平衡。如在首枚章里,就是通過火炬的部分外露,打破了長方形像章的固定模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種手法在余下的幾枚像章中都有采用。
第二,明暗結合。設計者根據不同題材的不同要求,分別采用了明刻或暗刻,或兩者結合的手法,把每枚紀念章的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如在第三枚“突破烏江”章里,使用了明刻。在湍急的江水中波濤翻滾,一只竹排正奮勇向前。紅軍戰士,有的臥在竹排上用機槍向敵人掃射,有的跪著用步槍向敵人開火,有的站著冒著敵人的槍炮
奮力地用竹竿撐著竹排沖向對岸,一幅戰斗激烈的畫圖就這樣顯現在我們面前。又如在第五枚“飛奪瀘淀橋”章里,使用的是暗刻。鮮紅的底色,說明了戰斗的慘烈,敵人的炮火把天空和江水都染紅了。再細看章里面,就會發現幾條若隱若現的鐵索上,一隊紅軍戰士正揮舞著大刀,高舉著戰旗,奮不顧身地向敵人殺去。再如在兩枚“瑞金”章里,則采用明刻和暗刻對比手法來表現瑞金的標志性革命建筑物。明刻的是“紅軍烈士紀念塔”,暗刻的是“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的會址。兩幢建筑物所使用的表現手法雖然不同,卻收到同樣的效果,那就是“莊嚴、肅穆”。
第三,動靜結合。由于要在方寸之間表現的場面特別宏大、寬闊,真的不知從何下手。但設計者采用動靜結合的手法,就把這個難題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如第六枚“越雪山”,第七枚“過草地”這兩枚章里,皚皚的雪山,寧靜無邊的草地,都顯得那么肅穆、深遠。但隨風招展的紅旗,有如千軍萬馬,打破了它們的沉寂,使雪山和草地都充滿了生機,突現了紅軍戰士敢于把雪山草地踩在腳下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
其三,制作精美。首先是模具的制作很精致。那個年代,模具的制作全用手工,但它的精細程度可與現代用電腦來制作模具相媲美。其次沖壓的沖床噸位夠大,所以沖壓出來的像章很光滑,毛澤東的頭像非常飽滿,立體感很強烈。再次就是電鍍層很厚,電鍍出來的顏色像黃金一樣。到現在雖然差不多有四十年了,但絲毫沒有褪色,仿佛新章那樣奪目。
四十年來,我一直珍藏著這套珍貴的紀念章。當我每次細看時,總感到有一種精神在激勵著我,而那段艱難困苦的日子也會在腦海中涌現。是的,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幾十年的磕磕碰碰,這套紀念章伴隨我走過來,這幾十年來,可以說是我人生的長征路。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