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大銅章之蠡海管窺
——我見(一)
自“把玩兒”說開去
作者:黃沙吹盡
與二、三章友閑話銅章,即使相隔千里,天涯有如咫尺,新朋猶如深交;賞章之美,品章之韻,心旌神搖,余溫裊裊,沁心脾,走經絡,清氣升,濁氣降,仿佛溫一杯老酒,發思古之幽情,抒騷人之胸襟,感慨中曲杯流觴的意境雖只及一分,就已陶陶然悠悠然,不盡之情猶如長江之水綿綿不斷滾滾而來了。
近年來,大銅章的藝術之路出現了一種傾向,章友們把其現象歸納為:大銅章是越做越大,用材是越來越多,重量是越來越沉,價格是越來越高,品種是越發越濫,大銅章快成了“大通脹”了。
大銅章“把玩兒”性不容忽略
大銅章若是只能單一的作為觀賞品成為一種擺設,就失卻了“把玩兒”的特點,那可能會成就為一件銅雕藝術品,但它絕不應該叫作“大銅章”,盡管這樣做可能了卻了大銅章稱呼久議不決的一段公案,但其“把玩兒”的特性卻又如何發揚光大。說及大銅章我們會反復強調其銅質金屬的本色和質感,但我們更該認識到其“質感”的完美并不是一味地靠增加克重或是放大尺寸來換取其藝術的含量的增加。其藝術性的精髓恰恰應發揮銅章所固有的精美的設計,新穎獨特的創意,融匯傳統工藝的精雕細刻的特長——用自己專屬的語言去“說話”。
大銅章之精粹在于設計和雕工
工藝設計者胸中自有丘壑,所謂“章小乾坤大,藝高日月長”,以嫻熟的刀法,優良的雕刻,將一枚枚高低錯落、凹凸有致,纖毫畢現的大銅章奉獻給鑒賞收藏的人們。
60mm的“方寸”比之錢幣其放量可謂綽綽有余,設計者施展手腳,馳騁意境應是了無束縛羈絆。個人拙見:銅章之精良粗獷中還是應以細膩見長,否則豈不是舍本求末,舍長而就短。既然大銅章源于金屬制幣工藝,國畫傳統筆法的表現在錢幣上的揮灑就更見功力。歸根結底,最終還是優美的雕刻方能再現大銅章的意境,呈現出那永恒的一瞬。如果盲目地一味強調其粗獷、厚重和雕塑作品的藝術屬性,則有偏離大銅章特有藝術屬性的窒礙。試想一個個都威猛有余般的“塊重勢猛”,向著“銅砣子”的身量發展,就會失掉其藝術性的某些重要要素。
筆者一日與章友小酌,品茗話章,賞玩章友攜來的紅樓夢紀念章一品三色(鍍金、鍍銀、紫銅),僅僅40mm的“方寸”,刀法明快,線條犀利,其中背圖以中國畫白描的寫意,運用玉雕中薄意雕的技法,以線刻為“章脈”,遒勁細沉,銀鉤鐵劃,將大觀園的精妙處理(雕刻)得熠熠生輝,娟秀細膩。恰恰增之一分則肥,減之一分則瘦。章面施劃,匠心獨運,頗顯藝者的功力。
筆者曾在拙作“大銅章之濫觴”中言及其藝術屬性一在質感,二在雕刻。鑒賞中可以把玩兒,設計者可謂把握到大銅章的真諦之一;而能“把玩兒”,與人的親和力大增,使集藏者“章癡”到“愛不釋手”的程度,則是別的雕刻藝術品難以比肩的。筆者就深陷其中,嘗悟到其中厲害;摩挲翻轉,拿捏搌布,不同角度的觀賞,品味其中的“味道”,多方玩味揣摩,方有點滴心得。欣賞大銅章和“把玩兒”是密不可分,欣賞之中“把玩兒”更添無上的情趣,那感覺就是一種意境的升華。因此照顧到手感的舒適度,大小厚薄地把握,還是以60mm的直徑較為適宜,且厚度可控制在8—10mm厚,使“把玩兒”的感覺更上層樓,增色不菲,況這一厚度不會影響到大銅章的工藝屬性——高浮雕的效果,從而重量還可以實現“減肥”。當然,前提是作品能滿足設計和雕刻所需的必要條件,根據設計的要求,就可做到大小厚薄的適度。
假以設計工作者和集藏者“修身養性”的空間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一味追求碩大和厚重,未必是銅章藝術的真諦,個中“三味”設計者當有取舍。當然,如果你是一個設計者,面對每年多如過江之鯽的上百種設計任務(題材)的蜂擁而至,而設計者的思路卻不會與日俱增,源源不斷,那么,你對作品的設計和制作還能期待些什么?!因此在設計工量上的減負,也可能是解決“減肥”出路的一劑偏方。
考慮到大銅章藝術的發展,集藏者的日眾,會有更多的智者和仁者加盟,隨著收藏品的不斷升溫,收入的日益豐盈,大銅章特有的藝術魅力已開始引起眾多收藏者甚至一些“女流”(女界名流)的關注和傾心(當然這只是一個很次要的因素),過重過大,會在不經意間抵消掉“把玩兒”的樂趣。在銅章的設計、制作以及收藏上,設計者和愛好者的考量會各有不同,并不需要二者之間的趨同,但不妨做一下換位思考。當然筆者并不排斥銅章作品的百花齊放,法國大銅章的設計就是極富高盧人的特點——浪漫而隨意。正所謂春蘭秋菊,各擅勝場;豆腐白菜,各有所愛。筆者在這里也無意臧否設計者或專業藝術家的才藝,但從其集藏的“把玩兒”屬性來看,切記,這里說的是“把玩兒”,控制在一定的規格尺寸是不是更加東方特色。另外當然還有筆者上面提到的源于銅章的各種“通脹”,不管當事者本意如何,是否適當?最終都和不斷高企的價格直掛,已然直接或者間接地危及到大多數愛好者的購買信心(筆者將在以后的文章中談到),卻已是讓相當一些收藏者感到消受不起。由于這一集藏群體還遠未到“厚積薄發”的規模,一個相對適宜的培育期是需要一定的耐心(當然我們期待這一天的盡快來臨),只有“長江后浪”的不斷發展,集藏者手中的銅章才會煥發出“金子”般的色彩,才能不至于數年后變成一堆廢銅爛鐵,如果真如所言那才是我輩的悲哀!
筆者寫到此,恰有幸看到“藝海”兄轉發的羅大師“省悟不遲到”大作,真不愧是坊間大家之作。文章開我茅塞,雖不能窺其全豹,但亦小有心得。文中借用國學巨匠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開篇“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一句放之大銅章,不啻醍醐灌頂。
“境界為上,設計師須遵循,賞家亦同”。以此為綱,境界何其高遠,諸位章友賢良可能在把玩兒之中體會更深。大銅章以它的藝術性和技術特點吸引了許多性情中人。本文中論及的注重其“把玩兒”之特點,雖有“偏門”之嫌,且立論未免有失偏頗,詞也未必達意,但是,相對而言如能起到一定的“消腫”作用,也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了。
寫于2006年春節
注:版權所有,轉載請與作者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