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1926年來訪問中國的人而言,如果旅行者是從上海進入這個國家,在城郊外他的輪船就會經過一所學校的建筑群,他會被告知這是由美國浸會辦的滬江大學。大學校園四周都栽著柳樹和四季長青的灌木,校場的中央,巍巍地布著二三十幢洋樓。在茶余飯后的時光,同學們更喜歡三五成群,或則一個人,在黃浦江邊散散步,在草地上坐一霎,看看天上的夕陽和白云,聽聽江里的潮聲,儼然是一幅從弗吉尼亞移來的世外桃源景象。" 這些文字是《滬江大學的歷史》一書中關于滬江大學昔日寧靜的江畔校園的描述。
在今天的上海,很少還有人會說起滬江大學這個名字,的確它已消失在歷史的某一時刻,剩下只是那些證明它曾經存在過的老房子和那個依然寧靜的江畔校園。
滬江大學早在1906年由美國南北浸禮會(Northern and Southern Baptists of America)創建,初名上海浸會大學(Shanghai Baptist College),是地道的教會學校,后逐漸成為一所綜合大學。1915年改名為滬江大學(英文名就叫 University of Shanghai),并于1917年在美國弗吉尼亞注冊立案。1929年正式成立文,理,商,教育四學院,同年3月18日,在教育部立案。1932年在圓明園路成立城中商學院。1937年八一三凇滬戰爭爆發后,學校被迫遷入租界和內地重慶繼續辦學。1946年遷回原址。
[upload=jpg]UploadFile/2005-5/200551622193445547.jpg[/upload]
1951年2月14日,滬江大學由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教育,音樂兩系并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外文,社會,物理,化學,生物等并入復旦大學,政治系并入華東政法學院,物理系電訊專業并入交通大學,商學院,城中區商學院并入上海財經學院。至此,滬江大學風塵仆仆地走完了他的歷史。
昔日寧靜的江畔校園生活
滬江大學的校園位于上海東部,軍工路以東,即當時楊樹浦淞浦西北岸土塘東側,黃浦江畔。1952年,滬江大學被撤消后,校園很幸運地被完整保留,并移歸后來的上海機械學院,也就是現在的上海理工大學。和許多上海其他的老房子一樣,如今這整片校園也都被掛上了一個保護建筑的標簽,以紀念那些昔日的“光輝歲月”。
[upload=gif]UploadFile/2005-5/200551622202213553.gif[/upload]
學校發展到1936年,校園占地面積17.4萬平方米,師生人數已逾千人,就學校規模和學生人數而論,居全國教會大學第二。從軍工路校門入內,有一條寬闊大道直通復興島運河,大道南側依次是附小,附中(思喬堂,思孟堂和思雷堂),再往里為運動場;大道北部為排列有致的小洋房建筑群,為教員住宅區。大道東端為大學區,有教學樓一幢(建于1908年的思晏堂)學生宿舍兩幢(思裴堂,思伊堂),女生宿舍兩幢,體育館,健身房,科學館,圖書館,大禮堂(思魏堂)各一幢。而在今天,如果您重返故地,除了最早的思晏堂毀于56年的一場龍卷風,其他老房子大多都還可見其原樣,儼然一個歷史博物館。
[upload=gif]UploadFile/2005-5/200551622213526481.gif[/upload]
滬江大學無疑是昔日上海小資生活方式的搖籃,大學生們多為一幫十分懂得生活的人。作為一家由外國人開辦的教會學校,進入這樣的大學念書需要高昂的學費,所以滬江大學也就成了當時上海出了名的“貴族學校”。學生英文水平普遍較高,校園生活亦顯豐富,學生社團有書法研究會、健美學會、口琴會、英美文學會、英文劇社、網球隊、排球隊、足球隊、男女籃球隊、田徑隊、女子體育促進會等。(圖為滬江大學弦樂團)
戰火中的滬江校園
整個1930年代,在寧靜幽雅的校園生活背后,始終籠罩著的是戰爭的陰云。
1932年“一二八”的炮火便已波及到了滬江校園,雖然“只有一顆炮彈落到了校園里,沒有造成破壞”,但“日軍司令部和機場卻在校園隔壁,日本人控制了通往市區的道路,進出都必須有他們的通行證”。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八一三”以后的戰爭徹底粉碎了校園的寧靜。作為滬江大學的首位中國人校長,劉湛恩(Herman C. E. Liu)挺身而出向全世界宣傳抗日救亡的信念,1937年9月30日,他通過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向美國公眾發表演講,以親生經歷控訴了日寇的暴行,呼吁美國人民援助中國的抗戰。1938年4月7日,劉湛恩校長因宣傳抗日,拒絕與日寇合作,在靜安寺等待公共汽車時慘遭日偽特務暗殺,以身殉國。
“八一三”戰爭爆發后,學校撤往位于租界內的城中商學院。江畔校園完全被日軍所侵占,校舍遭到嚴重破壞,并有日軍坦克部隊駐扎在校園內,日本人甚至將校內場地改建成了軍用飛機場。 戰后,滬江大學校園還一度被作為收容遣返侵華日軍中朝鮮士兵的營地,只到1946年2月,江畔校園才歸還滬江大學。當時,校方只用了46天就完成了初步的修復工作,工人將校園內3個由日軍建造的飛機庫拆除,做成了1200只凳子和140張食堂用的桌子。
比起上海的其他國立大學(比如位于吳淞的國立同濟大學校園幾乎被日軍炸平),戰爭中的滬江大學無疑還算是幸運的。這才使得我們如今還能目睹如此這樣一個歷經百年并仍屬于現在和未來的美麗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