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參加“礪兵--2008”演習部隊進行實兵對抗訓練。訓練依山地復雜地形進行機械化立體進攻、防守,突出機械化、信息化、立體化現代作戰特點。 中新社發 宋吉河 攝
礪兵2008:指揮程序遭遇淘汰式檢驗
中國軍網9月24日電 題:《從“礪兵-2008”演習看突破》系列報道之一:指揮程序遭遇淘汰式檢驗
“礪兵-2008”演習,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實兵對抗,而且是在濟南軍區某機步旅和北京軍區一支信息化程度很高的部隊之間展開。兩虎相爭,必然圍繞一個“贏”字各顯身手。于是,一般性演習中那些可有可無、程式化的東西,就會在這場“實戰”檢驗中遭到淘汰。
金秋時節,塞北荒原某訓練基地沙塵飛揚。記者全程跟蹤采訪作為紅方兵團主力的某機步旅進行實兵對抗演練,就注意到指揮程序與印象中的一些不一樣。
9月14日,記者來到某機步旅集結地域,幾經周折,才在一片丘陵背后找到隱蔽偽裝的基本指揮所。若不是看到幾個戒備森嚴的哨兵,記者真以為這只是普通的營連帳篷哩。走進這個并不寬敞的指揮所,記者注意到,指揮、政工、火力、情報、通信、機要等多個部門都分列在這個帳篷或耳房里,過去那種每個部門分占一個帳篷的情景不見了。記者隨手拿起一份文書細看,又驚奇地發現,這是一份綜合保障文書,囊括了偵察、通信、工程、防化等7個方面的內容,等于把過去7份保障文書濃縮為一份。
正忙著研究敵情的旅長唐巖峰說,打仗就是打仗,來不得半點虛套,指揮所要素齊全、文電說明問題就夠了,怎么會有那么多時間去搭帳篷、擬文書!
這時,“上級”發來了預先號令,旅里立即召開首長碰頭會。記者看到,中央大屏幕上出現了各營指揮員的頭像。旅政委彭玉斌介紹:“我們把可視電話系統延伸到了各營指揮車,就省略了層層開會通報情況這些環節。這不,營、連指揮員正通過視頻同步了解情況呢。”
大戰在即,記者參加了該旅的作戰會議。參謀長簡明扼要分析戰場態勢,旅長開門見山部署作戰方案。接著,各分隊指揮員發表意見、建議。一營長鄢慶國說:“我營任務已十分清楚,不再重復。提一點建議,可否把二連的突擊方向左移一些,更有利于依托地形展開攻擊!”
二營長楊西海說:“我營雖是助攻,但也可能遭遇強敵阻擊,申請配屬兩具反坦克導彈!”
……
會議結束時,記者看了看表,整個會議沒超過90分鐘。回想到以前參加的有些演習,作戰會議一開就是三、四個小時,會上不是生硬的背“臺詞”,就是簡單重復已經明確的任務,甚至不乏對作戰方案的恭維聲。對比這次會議,記者深深感到,每一個指揮員都真正進入了“角色”,每一個參演者都在為“贏”字出謀劃策、盡心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