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反對意見太多,國務院已經把財政部遞交上去的擬征黃金增值稅的方案給退了回來,要求財政部再廣泛征求意見。”8月20日,中國黃金協會副會長侯惠民向《華夏時報》記者獨家透露。
侯惠民終于松了口氣。
不久前,財政部召開的一次關于擬征黃金增值稅的座談會上,侯惠民就是與會代表。是次會議上,他和發改委的代表都表達了強烈的反對意見,但是財政部還是將擬征黃金增值稅的方案遞交給了國務院。
5天前,針對財政部遞交給國務院的申請,中國黃金協會寫了一份長達萬余字的《關于保持現行黃金增值稅政策建議》(下稱《建議》),提出了反對現階段征收增值稅的6點意見。
金礦賤賣導火索
財政部擬征黃金增值稅確有來頭。
知情人士透露,整件事情的導火索源自今年兩會期間,貴州省人大代表提交了一份特殊的議案——希望國家考慮征收黃金增值稅。
貴州之所以遞交這份議案,源于發生在2003年的一起外資公司在貴州圈占金礦案。
2001年,由中國黃金總公司、貴州省地礦局、黔西南州政府和貞豐縣政府4家單位共同組成了貴州爛泥溝有限責任公司。2003年,貴州爛泥溝有限責任公司與澳大利亞澳華黃金有限公司,按照85:15的比例聯合組建了貴州錦豐礦業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爛泥溝金礦。
這個曾經一度擁有“亞洲第一大金礦”頭銜的爛泥溝金礦,由貴州省地礦局在1978年發現。30年后,金礦已經探明的儲量達到130噸,遠景儲量在150噸以上。
對于澳華而言,這近乎是一個撿來的金礦。根據貴州省人民政府2003年發布的 《關于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外資企業在貴州可以享受前三年免交企業所得稅,第四年、第五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這意味著爛泥溝金礦所需繳納的所得稅在前五年被減免。
就在2005年,爛泥溝金礦開采的第一年,黃金市場的走勢發生巨大變化。國際黃金價格開始飆升,從2005年400美元/盎司,一度沖到了2008年最高的1032美元/盎司。
“地方政府一看收不到錢,著急了,就在今年兩會期間提交了一份議案,即征收黃金增值稅。”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當財政部拿到這份兩會提案時,過場似地“征求”了一下發改委、中國黃金協會以及主要黃金公司意見后,雖然主要行業專家都表達了反對意見,但是財政部還是將方案遞交了上去。
黃金協會六點駁斥意見
由于黃金行業的特殊性,我國從1994年增值稅制施行起即對黃金免征增值稅。在現行稅制下,國內黃金工業取得了快速發展。黃金產量由2003年的200.6萬噸,居世界第四位,上升到了2007年的270.5萬噸,居世界第二位。
而征收黃金增值稅無疑會打擊剛剛有起色的黃金產業。在本報記者拿到的中國黃金協會遞交給主管部門的《建議》中,詳細介紹了6點反對意見。
首先是關閉和虧損礦山數量將大量增加。黃金是低利潤、低收入的行業。如果征收增值稅,目前虧損礦山將面臨關閉,微利企業變為虧損,只有少數企業能實現盈利。
其次是大量的“礦石”將變成“廢石”,造成嚴重資源浪費。我國金礦是以低品位、難處理礦石為主,礦體小、開采難度大。在探明的3000多噸非伴生黃金資源中,有三分之二為低品位、難處理礦石。開征增值稅后,預計礦山將提高入選品位1克/噸左右,將有1000噸金礦儲量不能利用。
三是不利于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一旦開征增值稅,企業的收入減少,勢必會減少對環保、節能減排方面的投入。
四是不利于調動地方積極性。按照測算,征收增值稅后,雖中央財政可增收近30億元,但因減少了企業盈利,所得稅也會相應減少,總體看地方財政收入是減少的。開征增值稅所增加的稅收對國家財政的收入增加并不多,但對黃金工業則是釜底抽薪。
五是企業將無力承擔,獲取礦區代價風險變大。以中國黃金集團公司為例,2007年其下屬礦山黃金礦產品承擔的稅費和社會負擔占銷售輸入的17.21%,高于國外同類企業,如果開征增值稅,這一負擔率將高達29%,企業將無法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