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馬上就要開幕了,對于全世界,是一件體育盛事,對于中華民族,則更是前無古人,揚我中華民族國威的大事!
如果說,一定要找一個“吉祥物”來說明一下這時候的感受,那么,“龍”應該是最能表達的。而作為金銀幣,充滿奮進氣勢的生肖“龍”則顯得更有時代意義。
龍,是是中國的象征、中國的民族象征,在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開始對原始龍產生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用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中華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符號、文化標志,是吉祥嘉瑞的象征,中華龍精神是團結凝聚、奮發開拓的精神,而由此形成的中國龍文化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標志。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中國“龍文化”是傳統文化中延續時間最長。上下5000年,源遠而流長,龍的形象已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多彩多姿。
春秋戰國時期的楚辭,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膾炙人口的《離騷》中,把龍作為幻想詠頌的對象,以熱情真摯的語句、豐富的修辭表現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強烈的憂國情懷;漢及漢之后,龍成了賦歌詠的主要題材;唐宋時期的“龍賦”中,一些大家手筆別有一番氣象,如白居易的《黑龍飲渭水賦》,盡管完全是詩人的想象,但給人栩栩如生、神態畢現之感,有相當的文學價值。宋王安石作《龍賦》,以龍喻人,別開生面。龍對中國的戲曲藝術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戲曲中,以龍為名的戲目不少,如《鎖五龍》、《困龍床》、《龍虎斗》、《打龍袍》、《雙龍會》、《龍鳳呈祥》、《游龍戲鳳》等。
數不清的民風與民俗及民族節日與龍有關,僅以漢族而言,二月初二為龍抬頭日,舊俗在這一天要用草灰彎彎曲曲地由門外灑到廚房內,稱為“引龍回”;小童在這一天開始入書房讀書,稱為“占鰲頭”;讀書人在這一天要理發,以取龍抬頭的吉祥之意。五月初五為端午節,紀念投江而死的詩人屈原。稱屈原投江后,楚國人非常悲痛,劃舟救助不及,只好向江中投祭粽子,以求水中皎龍不嚙食屈原軀體,端午賽龍舟在我國歷史可謂悠久,古代賽龍舟的場面非常壯觀,唐代大規模的龍舟賽,要有幾十條龍舟參加。今天的龍舟竟渡不僅成為我國南方水鄉端午節必然進行的一項慶祝活動,而巨已走向世界,成了海內外龍的傳人團結一致、共同振興中華的一項表征。
龍文化、中國傳統“龍”生肖,作為記載中國歷史文化的金銀幣怎么能沒有體現呢?當然有著緊密的聯系!1988年和2000年是中國傳統的“龍”年,中國人民銀行分別發行了以龍為主圖的金銀幣。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20年和8年,但是讓我們回首這兩枚幣,依然讓我們感覺熱血沸騰,一種浩然的氣勢激勵著我們奮發向上。我們不妨以1988年1盎司金幣和2000年1盎司銀幣來分享一下“龍之精神”。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8802lja2.jpg
![dvubb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http://www.ccbczpx.com/newclub/UploadFile/2008-7/20087171672513807.jpg)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8802ljb3.jpg
![dvubb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http://www.ccbczpx.com/newclub/UploadFile/2008-7/20087171673637450.jpg)
前者,背面是天壇,正面是雙龍戲珠,兩條金龍各占半個畫面,面對面向中間爭搶一個火球。龍,是至尊至貴之神物,中國古籍載其型有九似:即龍角似鹿,龍頭似“鬼”,龍頸似“蛇”,龍腹似蜃,龍鱗似鯉,龍爪似鷹,龍掌似虎,龍耳似牛。雙龍戲珠是兩條龍戲耍(或搶奪)一顆火珠的表現形式,從漢代開始,雙龍戲珠便成為一種吉祥喜慶的裝飾圖紋,多用于建筑彩畫和高貴豪華的器皿裝飾上。1988年,改革開放經過10年的積累,中國大地已呈現出經濟、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上升的勢頭,全國人民充滿了對新生活的更大希望。天隨時運,正好趕上龍年,龍騰好運,期待來年更加興旺發達。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2000longjb13.jpg
![dvubb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http://www.ccbczpx.com/newclub/UploadFile/2008-7/20087171681443152.jpg)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2000longjb14.jpg
![dvubb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http://www.ccbczpx.com/newclub/UploadFile/2008-7/20087171682617241.jpg)
2000年,恰逢盛世,千年大典,世紀之交,全世界矚目。中國的經濟已經騰飛,中華民族已經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世界所關注。全國人民群情激昂,團結一致,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闊步前進。銀幣上的龍,踩著祥云,昂起龍頭,不正是發奮圖強的寫照嗎?而張開的爪子,也表明著強盛起來的中國向世界敞開胸懷,以無比包容的姿態,接受各國友好,共同參與發展中國經濟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