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孔方齋”經理鐘明宇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4-08/20/xinsrc_590801201532374277739.jpg)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4-08/20/xinsrc_16080120153170687965.jpg)
夏商時期的貝幣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4-08/20/xinsrc_170801201531297260076.jpg)
先秦時期 梁二釿 價值25000元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4-08/20/xinsrc_220801201531585243207.jpg)
新莽時期 一刀平五千 15000元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4-08/20/xinsrc_230801201531035145038.jpg)
戰國 齊刀 價值15000元
如果用愛“錢”如命形容一個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文藝作品中的一些反派形象,但現實生活中卻有這么一群愛“錢”如命的有“錢”人,他們雖然鉆到了“錢”眼里,但追求的卻是文化的享受和錢幣本身的魅力。
古今中外錢這東西總是人見人愛的,一部中國銅錢史,也是一部中國古代經濟史,國家的盛衰強弱、人民的貧富及科技水平都可以映射在一枚小小的錢幣上。凡幣制健全,幣值穩定的朝代、時期,其國力必強,民生必富;如幣制紊亂、幣值低落,其國力必弱,民不聊生。反映在銅幣的鑄造上,精良或粗劣,厚重與輕薄等也反映當時的政治的興衰、國家的強弱及財政收支的盈虧。我國的錢幣,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形成了獨立發展的錢幣文化,正是這些吸引著無數的藏家。而藏家看中的是錢幣本身所包涵的東西。
記者近日走訪了琉璃廠的一家錢幣老字號——孔方齋,錢幣別名“孔方兄”,店名由此而來,經理鐘明宇從事錢幣鑒定有十幾年了,據他介紹錢幣收藏不同于其他,如字畫、瓷器的收藏無論如何也會有斷檔,不可能每個朝代、每個時期都留下作品,而錢幣沒有斷檔,從最早的貝幣、刀幣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天圓地方”之鑄造方孔圓錢一直沿用兩千年。
鐘明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996年的故事。那天清晨,一個河南農民手持一串銅錢到店中打算出手,一口價40元。鐘先生粗粗看了一下,大概有二十枚左右錢幣,認為價格很公道,便收下了那串錢。農民認為賣了個好價錢,高高興興地離開了。誰能料到,在那串錢中竟有宋代的“一對錢”,篆文行草分別由司馬光和蘇東坡所書,飄逸勁拔,為古今一絕;僅一枚錢幣就賣了2000元錢。
錢幣具有重要的歷史考古和藝術鑒賞價值,收藏錢幣不失為一種較好的保值、增值、投資的途徑。收藏一枚錢幣首先要弄清歷史價值。一般地說,歷史時間愈久的錢幣價值愈高。但也有例外,如漢五銖出土數量多、價格低廉,有的只需幾毛錢便可買到。當然,同時代錢幣,因造型、圖案等因素,價值也有天壤之別,同是漢代五銖錢,貴的也有上千元的。一些鑄幣因文化藝術價值而備受青睞,如漢代王莽新朝“貨泉”、“布泉”、“大布黃千”的錢文,堪稱魏晉南北朝錢文書法藝術精品。北宋仁宗所鑄九疊篆書體“泉宋通寶”,可說是中國最早的美術字,現已成收藏珍品。
正因為古錢幣的高價,因此仿冒品眾多,記者在店里采訪的這段時間就有不少人拿著錢幣上門鑒定,其中不少是現代翻鑄的,鐘明宇介紹了一些自己鑒定古錢幣的訣竅,辨聲之法傳世已久,古錢幣冶鑄時的火氣已消失,敲擊時聲音無轉音,而新鑄出的錢雖然用了古代的年號,但敲擊時必有轉音。其次是看銹,真銹是長年累月自然長成,銹質入骨,堅硬牢固,經久不變,人的手指難以刮動。而假銹較粗、疏、松、脆,容易刮動或脫落。有的雖看來堅硬,但經沸水煮或堿水洗刷,亦會全部剝落。明清以來的銅幣由于時代近,往往不生銹,就只能根據形制、文字來分辨了。明中葉前一般以青銅鑄錢,其色青綠,有的泛紅,稱為水紅銅。明代后期以后用黃銅鑄錢,銅色淺黃而帶光澤。
錢幣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第5套人民幣中的一元紙幣在前不久發行了,至此第5套的所有面額已經出全,你的收藏之路也許可以由此開始。(記者 吳千千/文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