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發現金代末年石刻 |
發布日期:2003-12-12 11:51: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近日,鄧州市博物館根據群眾報告,在東城區古城路原鄧州磚城墻南門西側發現一塊金代末年石刻,這塊石刻系金正大七年1230翰林學士、禮部尚書趙秉文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石刻寬135厘米,高35厘米,厚5厘米,行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24行,行字5至13不等,全文266字?钍4行,30字:“右《心經》。老來手腕無力,寫不成字,□不可上石,雖宜之錯愛,是彰丑拙也。秉文”石刻左邊有5行、87字題跋:“右翰林學士、禮部尚書趙君周臣,為友人大志書也。君心諸佛,了心公案,挈入無□藏中,期不朽于劫外。志俾鄧之僧統湛杰刻諸石,庶后世信心者,觀茲大法,則了諸心云。大金正大庚寅之七祀五月望,唐鄧帥府知事大志題。武安張宜刊!
趙秉文(1159——1232年)金代著名文學家、詩人、書畫家、理學家、字周臣,號閑閑居士,磁州滏陽今河北磁縣人,《金史》有傳。大定二十五年1185進士,明昌六年1195,入為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嘗與金代書畫名家王庭筠等大臣私議,下獄。章宗不愿以言論加罪于人,獲免。
元好問撰《大金禮部尚書趙公神道碑》。秉文“為人至誠樂易,與人交不立崖岸,未嘗以大名自居,仕五朝,官六卿,自奉養如寒士!
趙秉文之文“長于辨析,不以繩墨自拘”,他與禮部、吏部尚書楊云翼共文墨論議及政事,代金朝文柄,被稱之“金之巨擘”、“文士領袖”,時人號“楊趙”,他一生著述頗豐。
趙秉文還是一位造詣頗深的翰墨大師。劉祁《歸潛志》評贊他“字兼古今諸家,及晚年書大進。”“趙閑閑平日字畫功夫最深,今日后進中作文者頗有三二人,至吟詩者絕少,字畫亦尤也,以是知公所長。”《金史·趙秉文傳》:“字畫則草書尤遒勁!痹脝柗Q他暮年的書法“備鐘、張諸體,別有一種風氣,令人愛之而不厭!
趙秉文好書,以真名重,人多求之,甚以為苦。他在禮部廳壁上榜:“當職系三品官,為人書扇面失體,請諸人知。”致仕后,他苦人求書,于宅門首書曰:“老漢不寫字”。但相識輩強請,亦不能拒,若其心不喜者,雖懇求不得。有一僧求公作化疏,以釘釘其手于公門。秉文聞之,遂出,禮之,為作疏且為書也參見劉祁《歸潛志》。趙秉文以書名世,其真跡流傳絕少。清代學者葉昌熾訪求碑、拓20余年,藏碑拓、石刻八千余件,僅在碑刻專著《語石》中記載趙秉文書碑、銘兩通,即“金承安五年《蓋公和尚行狀銘》”、“金正大四年《葉令劉從益惠政碑》”?梢,這位書法家的傳世墨寶甚少。
眾所周知,由于金朝國祚短,文物較少,存留至今的書法作品更少。今天我們看到的趙秉文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石刻,是他晚年71歲之作。通觀書作,趙秉文自謙“老來手腕無力,寫不成字”,但仍閃現出這位書法家精至老辣的藝術風范;其筆力流暢遒勁,章法錯落有序,結體行氣貫通,透出二王、鐘、張及顏、米之神韻。可以認為,這一出自大家之手、代表著那個時代書法藝術水平的作品,確屬極其難得的珍貴文物。
將這塊石刻與《集王羲之圣教序·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原文對照,發現趙秉文在書寫時,將271字的《心經》,漏書了最后一句:“般若多心經”五字,并把“般羅揭諦”兩句的“般”字,寫成“波”字。
從這塊石刻的題跋上看,趙秉文是應友人唐鄧帥知事大志之邀而書。大志其人,《嘉靖南陽府知校注》對趙秉文撰文并書《大金鄧州創建宣圣廟碑》注云:“……金有大氏,《遺山集·壽鄧帥樂府自注》遼東大使君在焉,此大志蓋其族也……”《校注》還記述,金正大三年1226,哀宗置唐鄧路,金史不載。從題跋和《校注》記,大志時任唐鄧帥府知事無疑;但刊石武安今河北省武安市張宜,尚未有史料查證,可謂憾事。值得提出的是趙秉文撰書《大金鄧州創建宣圣廟碑》是金正大七年1230四月一日,而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是金正大之七祀庚寅1230五月十五日,為同年書,時隔一個半月。詳細對照碑文和石刻書法皆出自一人之手。
這塊石刻《心經》,原放置于何處尚待考證。據《嘉靖鄧州志》載,1131年至1232年,地處南宋、金朝兩國邊界的鄧州,宋、金拉鋸式戰爭對峙百年。加之元至正十二年1352,元樞密院事、總河南軍失刺把都鎮壓鄧州農民首領王權起義。曾血洗鄧州,毀滅州城,民流城廢,無人居守,荒蕪達20年之久。至洪武四年1372,朝廷命孔顯任鄧州知州,收集散亡,遷徙移民,始筑磚城,安撫百姓。據此考證,這塊《心經》石刻,從明代初期至今作為鄧州磚城墻南門的基右已有631年了。
一塊石刻載一段歷史,一代名臣書一篇經文,它記載著這里戰爭史、文化史、佛教史和文明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