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形方孔銅錢是我國2000余年封建社會的主要貨幣。到清朝末年,內憂外患,財政危機,原有的制錢制度遭到破壞,代之而起的大錢制度又很快失去信用,市場貨幣數量不足,交易受阻,這時出現了機制銅圓,取銅錢而代之。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廣東省因鑄錢不足,出現“錢荒”。為緩解“錢荒”,抵制香港銅仙等外國銅輔幣在粵流通,洋務派兩廣總督李鴻章奏準于廣州設局試行鑄造機制銅圓。同年6月,廣東造幣廠采用國外先進的機器鑄幣設備,鑄造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銅圓。
首造的銅圓每枚重二錢,成色為銅占95%、鉛4%、錫1%,圓形無方孔,直徑28毫米。幣正面珠圈內有“光緒元寶”四字,中央鈴印滿文“寶廣”字樣,珠圈上緣署“廣東省造”,下緣有計值文字“每百枚換一元”,標明與銀圓的固定比價。背面中央有象征清王朝的蟠龍圖案,龍圖四周為英文“KWANG-TUNG ONE CENT”(意為“廣東一仙”)字樣。“仙”為香港銅輔幣的計值單位,顯然這種銅圓是模仿香港銅輔幣。我國古代銅錢一向以“文”作為計值單位,而此幣卻以“仙”為單位,不合傳統。因此,此幣流通后備受抵制,流通受阻。光緒三十年(1904年),廣東不得不廢除“仙”制,仍改用”文”作為貨幣單位,此后廣東銅圓上的英文幣值由“ONE CENT”(一仙)改為“TEN CASH”(十文),面值“每百枚換一元”也改為“每元當制錢十文”。
銅圓的出現,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性。它鑄造精良,圖案精美,遠非以往手工翻砂鑄造的銅錢所能比擬,因此不易偽造和私鑄。它式樣新穎,中間無孔,一改傳統銅錢圓形方孔的形制,大大提高了鑄幣速度,增加了產量。它成色劃一,明確標明與銀圓的固定比值,抵值合理,信用較好。另外,它外觀整齊,使用方便,頗受民眾歡迎。
同時,銅圓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深深地印上了傳統鑄幣減重思想和大錢制度的烙印。銅圓與晚清大錢一樣,是不足值的鑄幣,需銅少而代表的面值大,會給鑄造當局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因此,銅圓一出籠就為全國各地所仿效,各省競鑄銅圓,銅圓局(廠)像雨后春筍般涌現。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底,全國已有福建、江蘇、湖北、浙江、四川等17個省20處銅圓局開鑄銅圓。銅圓鑄造數量從1904年的不足17億枚,猛增至年鑄量75億枚。從此新式銅圓逐步取代傳統的圓形方孔銅錢,成為社會上與銀圓一起流通的占有重要地位的銅輔幣。
來源: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葉真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