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視野中的當代市場環境與藝術 |
發布日期:2004-2-29 9:03: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金元浦等
藝術的策劃和策劃的藝術
■金元浦(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如果說人類在自然經濟時代,藝術作品是自然浮現的話,那么,在今天這個全球化的消費社會里,藝術則逃不脫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的操控與撥弄。藝術作品不再是藝術天才靈感突發的產物,而是精心設計、投射或策劃的結果。“策劃”具有了極為重要的意義。藝術家的自由創造活動發生了質的變化,藝術生產的市場規約、專業策劃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甚至舉足輕重的地位。傳統的藝術消費往往是直接的面對面交流的藝術,其形態是藝術交往的自然經濟狀態。它不需要像藝術中介機構、文化傳播、經紀人、制作人,特別是策劃人等這樣的中間環節。
藝術活動日益市場化、商業化與產業化,文化藝術生產機構與傳播機構在種類與性質上也已經發生變化。大工業化的發展給藝術的消費增加了投資、流通、傳播的環節,這個環節越來越重要。在某種意義上講,其地位和作用超過生產和創作,而策劃人、創意者和制作人的地位和作用甚至也超過作為傳統的“藝術生產”中起決定作用的作家、藝術家和編劇,因為他們懂得市場,能夠準確預期和把握市場。上海寬視的早期介入和深度介入為這種情形作了一個很好的注釋。
隨著各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藝術的投資機構、中介機構的涌現,“新媒介人”(藝術策劃人、投資人、經紀人、傳媒中介人、制作人、銷售商、文化公司經理)出現了。這些“后知識分子”處在精英知識分子和大眾之間,他們對藝術家熟悉,又有很強的操作能力,能用經濟和傳媒運作的方式把藝術推向大眾。而且,隨著媒介革命與傳播方式的變革,教育的普及化提供了人們參與藝術創造的可能。
另一個現象是,現代傳播條件下的藝術生產越來越遠離以往單個天才式的閉門創造,作者不再是某個人,而是一個群體。我們先前所理解的那種過去時代的愉怡自適的“個體作家”的“單一文本”已經沒有了。先前文學中的“單一文本”今天實際上都是協同作用的結果,是兩個或多個藝術家之間,藝術家和包裝公司之間,藝術家和出版商之間協同作用的結果。比如劉令華的制作,就是各專業的不同工作者協同合作的成果,是藝術產業、科技產業的各個部類協同合作的結果。
的確,今日的藝術是一種“創意產業”。但是,從藝術本身來說,藝術仍然有自身獨特的創造方式,比如劉令華的“國粹”系列依然要在油畫藝術自身技巧上發展。策劃的藝術的創新仍將依據其自身所達到的形式的、審美的價值高度。沒有了藝術價值的最終依托,一切炒作都將是“海市蜃樓”,過眼煙云。
2003年11月23日,《文藝研究》雜志社在京召開“當代市場環境中的藝術創造與藝術生產——劉令華現象的文化分析”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央美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的3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劉令華的創作現象及其商業性模式的背景,引起了與會代表的熱烈討論。
藝術價值的生產與天才藝術家的神話
■余虹(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我想寬視的“國粹油畫”計劃絕不是短期行為,因此我擔心它在作品的藝術價值生產和商業價值的運作之間會失去平衡,如果作品的質量有問題,它最終是承載不起對它的商業價值的運作的。
從藝術上品的角度看,劉令華目前的作品至少有三方面的不足:1.缺乏獨到而相對成熟的視覺語言,沒有找到將京劇藝術轉換到架上的獨特結構性要素和色彩要素,雖然從畫面旋風式的結構造型和斑斕的色彩關系中可見藝術家的努力,但還沒有有效地建立起畫面的結構秩序和色彩秩序,有視覺紊亂之嫌。2.缺乏獨到而深刻的主題意蘊。這涉及到對京劇這一文化現象所具有的視覺隱喻性的領悟問題,比如京劇表演的程式化與生活世界的程式化的關系,京劇臉譜與生活世界的面具的關系,京劇題材與生活世界的獨特空間的關系等等,以及由這些關系提煉出什么樣的可視覺化表達的主題意蘊等等。3.缺乏獨到而高貴的風格趣味。
應該說朱建民是有藝術直覺和商業敏感的。從買下《歲月》這幅畫可見他對劉令華特殊藝術才華的敏感,從他要劉令華畫京劇題材,可見他對這一題材向架上畫轉換的潛在可能性的敏感,以及對其商業價值再造的敏感,同時也見出他對這一題材與劉令華的藝術才能結合之可能性的敏感。然而,他的直覺和敏感在向作品生產的環節轉化時出了問題,他沒有意識到現代企業組織的藝術生產如何區別于傳統的藝術家個人的生產,沒有弄清楚企業在藝術生產中究竟要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他將藝術生產的環節主要交給了藝術家個人,還盲目地相信藝術天才的神話,沒有意識到藝術家個人創造才能的限度。顯然,以劉令華的個人之力是生產不出真正高質量的以京劇為題材的藝術作品的,從他個人的有關表白可見他不僅對京劇是陌生的,也缺乏深入京劇之可能的視覺表達空間的能力,這就是他的限度。但這并不是說他就畫不好這一題材,而是說他需要幫助,而找到幫助他的人,組成一個生產班子正是企業要做的事。
就此而言,由現代企業組織的藝術生產首先要克服傳統的藝術家天才的神話,理性而有效地組織一個以藝術家為中心又能幫助藝術家突破自身限度的藝術生產團隊,集中藝術生產的集體智慧,只有這樣才能生產高質量的藝術作品。
金錢、權力、藝術的三方互動
■陶東風(首都師范大學教授)
“劉令華現象”準確說是“寬視現象”或者“朱建民現象”。因為在這個所謂的藝術生產事件中,主角一直是寬視公司或者更加正確地說是這個公司的老板朱建民,是他“發現”了劉令華、包裝了劉令華、用金錢的力量讓他出名、讓他做“命題作文”、讓他的畫入主APEC會場大廳與各種重要的藝術場館。作為一個精心策劃的商業行為,它已經成功,在這個意義上,寬視絕對是贏家,乃至劉令華的畫以后能否賣出已經變得無關緊要。
一個商家怎么能夠讓一個西部的普通畫家突然熱現于媒體的?這里有非常值得我們挖掘的中國特色的藝術市場操作規律。
1999年,朱建民與劉令華簽約時,明確地把繪畫的主題與題材定位為所謂“國粹系列”,把“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作為自己的商業宗旨與文化宗旨。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既是中國知識界的文化主潮,同時也是全球化時代國際藝術市場的賣點。
2001年,劉令華的畫進入上海APEC會議大廳,成為所謂“重大政治歷史事件的見證”。這無異于使劉令華的畫身價百倍。然而,就劉令華繪畫的藝術水準看,他顯然還沒有達到“技壓群芳”的程度。而在全球化的語境中,為了海外市場打造的“土特產”的文化意義其實已經變得非常曖昧。這里與其說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不如說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暢銷的”。
劉令華現象取得巨大商業“成功”還在于對藝術權威機構的借重,通過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的轉化秘訣提高其繪畫的市場價格。這主要表現在從2000年開始,公司通過精心運作,在相當短的時間內讓劉令華的作品非常集中地在上海藝術博覽會、中國美術館、中國藝術博覽會等重要的權威性藝術機構/場館舉辦了大型展覽,這使劉令華的繪畫以驚人的速度被經典化。與那些通過長期的受教育經歷與實踐,在積累藝術經驗與創作實績的基礎上獲得精英文化學術界肯定,最終被最高的藝術機構認可的藝術家不同的是,劉令華首先通過金錢買到了進入神圣藝術殿堂的入場券。這個經典化道路是極具特色的,因為像中國美術館這樣的最高經典藝術展出與收藏場館在西方國家是嚴格地按照藝術自身的評估機制、遴選標準運作的,有相當高的獨立于市場與商業的自主性,但是劉令華的經典化道路卻是通過金錢來鋪就的,每次展出都有巨額資金投入。
總之,寬視公司巧妙地借重了權力與文化機構的力量,成功地包裝了一個藝術家。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剖析中國特色的市場與藝術關系的典型個案。
繪畫需要商業之手深度介入嗎?
■肖鷹(清華大學教授)
據諸多傳媒報道,上海寬視對“劉令華現象”的策劃制造,不僅全方位地動用了在當代中國社會把一個文化商品推向市場的廣告-營銷手段,而且公司管理系統還“深度介入”劉令華創作活動中,以公司策劃產品生產的方式為劉令華策劃了創作思路、繪畫母題和風格。上海寬視的“深度介入”模式能為一位未來油畫大師開路嗎?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第一,繪畫是一門有上萬年歷史、比人類文字史更古老的人類手工藝術。在人類藝術史的演化過程中,這門藝術之所以與詩歌、音樂、雕塑、建筑并列為人類五大藝術之一,而且發展到今天,就是因為它形成了畫家獨立創作的藝術傳統。獨立創作的核心含義就是畫家的精神、意識和情趣是繪畫的靈魂,它決定了繪畫的動機、母題和風格。如果一幅繪畫是一個控制了畫家的集體策劃的產物,它就不是畫家獨立創作的作品,而只是借畫家的手完成的這個策劃集體的作品。
第二,繪畫不僅是一門畫家獨立創作的藝術,而且是一門畫家用手描繪世界的藝術。在照相機和攝影機高度發展的今天,繪畫雖然面臨著這些新的成像技術的嚴峻挑戰而仍然保存著生機,根本原因之一是任何成像技術都不能代替畫家的手賦予繪畫人性的生命。畫家的手的魔力,不僅來自于大腦的控制,而且來自于畫家稟受于大千世界的全部生氣。
劉令華的“國粹油畫”雖然開始未久,已經出現了類型化和自我重復的現象。這不僅因為他畫得太快,不出三年已有50幅大尺度油畫;而且因為他的身體和手一開始就被上海寬視給他植入的“國粹油畫”觀念控制了。據傳媒透露,簽約后的劉令華在上海寬視提供的超級優越生活環境中“潛心”實踐著該公司“國粹油畫”的戰略。也許,我們應當說,上海寬視對于劉令華的超級優遇,使他作為一個當代畫家,不僅在文化寓意的層次上,而且在實際感受的層次上,已經將自己的身體感受與這個世界隔絕了。
第三,所謂藝術的商品化,是指藝術品的商品化而不是指藝術家的商品化。“文藝復興”是使藝術品真正成為商品的時代,也使藝術家從政府和宗教的傳統束縛中獨立出來、獲得藝術創作自由的時代。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等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們,他們之所以是偉大而不朽的,正因為他們用自己的天才的創作不僅為自己掙得了大筆金錢和優越的社會地位,而且為藝術爭取了自由和崇高的地位。達·芬奇之所以成為藝術大師,不僅因為他有超人的藝術天才,而且因為他始終保持了一個藝術家的創作自由。設想,如果達·芬奇不僅接受達官貴人訂購作品,而且將自己整個人作為商品在若干年中簽約包租給他們,我們還會看到《最后的晚餐》和《蒙娜·麗莎》嗎?
一個畫家要成為大師,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第一,要有天才;第二,堅守自由;第三,時代契機。大師的作品,則是這三者結合的結晶。
文藝學、美學新焦點:日常生活審美化
■楊光
隨著傳媒工業的發展與消費主義意識形態逐漸占據社會文化的主導地位,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趨勢在西方與中國正愈演愈烈。在我們的生活空間、特別是城市生活空間中,審美活動與日常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乃至消失。面對這樣的文化現實,傳統的文藝學、美學理論受到巨大的挑戰。
有關日常生活審美化研究的興起正是文藝學、美學在當今時代為應對挑戰、面向現實所做出的眾多轉向努力中的一個代表。它把文藝學、美學的關注點集中在人的日常生活的審美現實方面,通過描繪、分析日常生活中種種審美現象,揭示其背后隱藏的人的審美意識的變化規律與發展趨勢,進而指明中國現代社會的文化發展可能的走向。
近日,由首都師范大學文藝學重點學科、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美學研究所、《文藝研究》編輯部聯合發起的“日常生活審美化與文藝學美學學科反思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上,40多名國內外專家、學者圍繞日常生活審美現象研究、日常生活審美化與中產階級的興起、日常生活審美化與消費主義的關系、日常生活審美化研究與文藝學美學反思等諸多議題,從不同角度展開氣氛活潑、別開生面的討論,辨析、澄清了某些模糊的概念、問題,同時也發現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
在會上,一部分日常生活審美現象受到關注。現在的時代是“讀圖時代”。人們被或靜止或運動的圖像包圍著,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看”了。在日常審美活動中“視像”無處不在,觀看與被觀看前所未有的親密無間,視覺享樂的快感得到了即時的滿足。然而在其中自由又沉靜的凝視消失了,人類高度發達的心靈想象與精神期待不在了,眼球與大腦“剝離”了,這一快感滿足失去了精神內在的品格。這樣的所謂“審美”失去了對于人類精神的提升作用,只能停留在快感的層次上,美與惡俗在審美泛化社會中成為對立統一的存在。現代人的生活里,廣告鋪天蓋地。通過分析一些具體的廣告文本,研究者揭示出日常生活審美的消費文化的特征。發現當審美與消費結合在一起,消費的內在強迫性和操控性在“審美的名義”下被掩蓋,消費的壓迫轉化為審美的隱性壓迫。因此批判審美就是批判消費壓迫。還有五官感覺與日常生活審美的關系,有研究表明各民族、各國家的文化審美取向與各自五官的敏感度有關系,從五官感覺出發可以看出審美趣味的民族性特征。
立場和角度問題是任何學術研究得以進行的首要問題,日常生活審美化研究也不例外。日常生活審美化問題的研究立場不同于傳統審美言說者立場。前者的立場是闡釋,而且闡釋的角度多為借用西方相關理論,但同時我國的研究者在面對闡釋角度時又可以自由選擇,研究者個人可以帶著自己的審美趣味和知識背景選擇如何闡釋,是贊同還是批判,是客觀分析還是選擇沉默。另外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話語表述可以是多聲部的,研究者可以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形成一套獨特的話語。應該說,日常生活審美化研究的切入角度是多元的。在早期的日常生活審美化研究中,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曾是一個最為普遍的切入角度。在此次會議上,這一角度受到置疑。欲望化和感性化的日常生活審美,在當代中國不應簡單歸咎于導致平面化,而應認識到在感性解放與欲望滿足中使人的主體發展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這一特點。過去那種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的純批判視角存在問題,純粹意識形態批判可能遮蔽對中國文化現實的真實理解。批判時要有對其中聯系的必然性考察,忽視這一點容易造成偏見。為此學界提倡一種更為客觀的態度。
在日常生活審美化研究的視角中,消費主義和中產階級這兩個概念近年來多為研究者采用。對于消費主義與日常生活審美化的關系,學界態度不一。持批判態度者認為,消費中的所有不平等關系是借助審美的名義得以掩蓋的,批判“審美”可以揭示消費中的不平等關系。但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社會的消費主義包含的可能性很多,既有欲望揮霍的方面又有感性解放的方面。目前社會已發生了變化,消費關系作為規則系統在目前社會最大限度地體現了平等關系,是最正義的結構系統。人文知識分子對消費的審美批判如果無力提出更能體現正義的結構基礎,這一批判就沒有強大的依據。即使批判,也應從正義性的結構系統出發來批判。但是也必須承認在消費系統的現實運行中確實帶來了一些問題。由于它把權力交給了個人,而個體又沒有其他更高的人文精神追求,個體必然只能從本身欲望出發,這樣人文精神就失落了,這決不是合理的。如何處理這里存在的矛盾值得人們思索。因此我們研究的日常生活審美化究竟是“誰的日常生活審美化”這是一個前提。需要回答在現在中國是否有條件進行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是否有能力進行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誰有權利進行日常生活的審美化等問題。
應該說日常生活審美化研究的成果是突出的,但這一研究還不完善,尚存在很多問題。“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研究本身同樣需要反思和討論。此研究應該追問現代日常生活的審美與傳統日常生活審美是否有區別?如果有,區別是什么?一種觀點認為目前在中國語境下考察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客觀條件不充分,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課題還不是一個普遍性命題。或認為日常生活審美化不是新鮮事物,是古已有之的,可以用美學基本理論研究中的工藝審美去研究日常生活審美問題。另一種觀點認為日常生活審美化是特指在市場經濟社會,在大工業生產基礎上,在消費主義興起的背景下產生的社會審美取向。這與生活藝術化,與傳統士大夫式的日常生活審美有很大的不同。可以通過區分再體驗與再制造將傳統生活審美和現代生活審美區分開。要區分審美化、藝術化和美化這三個概念。審美化是與非精神化、商品化相對而言的,是平面形象的,虛擬的。在這樣的前提下就可通過具體分類的方法為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研究對象進行規定。
原載《中華讀書報》2003年12月20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