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載于2008年2月出版的第三、四期《錢幣》報上,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www.ccbczpx.com),謝謝!
中國的繪畫藝術是祖國文化發展歷史長河中的一條重要支流,它以豐富的品類、獨特的風格、輝煌的成就,屹立于世界美術之林。畢加索說:“中國畫真神奇。齊(白石)先生畫水中的魚,沒有一點顏色,用一根線畫水,卻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真是了不起的奇跡!有些畫看上去一無所有,其實卻包含著一切。連中國的字,都是藝術。”這是一位世界級藝術大師的真知灼見和超凡眼力。
中國繪畫,從遠古的巖畫、彩陶畫,漢唐的絹帛畫和壁畫,到宋元明清的紙本水墨畫,以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特異魅力,令多少人為之迷戀,為之探索,追尋逝去的蹤跡。
中國傳世名畫走出深宮秘室,登上現代金銀幣的殿堂,讓廣大錢幣愛好者一睹風釆,這是決策者的一大功德。為了讓讀者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美學內涵有所了解,筆者不揣淺陋,從古典繪畫開筆,略作評說。
1993年,郎世寧的《孔雀開屏圖》捷足先登,在中國現代金銀紀念幣上亮相。這位意大利人的清代宮廷畫師,使用絹、筆等中國畫的材料和工具,以西洋畫的寫實技法,讓看慣了傳統繪畫的雍正、乾隆二帝感到新奇。盡管郎氏的畫不愧是中西合璧的佳作,但作為《中國古代名畫系列》的開端,令人頗感不解。此后接蹱而至的倒是道道地地的國寶,以年代為序分別是: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1999年)、唐代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1999年)、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圖》(1998年)、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2001年)、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1998年)、宋人《嬰戲圖》(1994年)。1999年,另一套《明清扇面畫》紀念銀幣相繼亮相,其中有明代陳淳的《竹史水仙圖》、藍瑛的《櫻桃小鳥》、汪澄的《秋溪游艇圖》,以及清代張熊《花卉圖》、錢慧安《牧牛圖》。此外,還有一些古代名畫散見于其他金銀紀念幣中,其中有唐代韓滉的《五牛圖》(局部)、唐代張萱的《搗練圖》、南宋陳居中的《開泰圖》、清代任頤的《三羊圖》等,讓人們透過精妙的刀筆,感受厚重的歷史文化沉淀,品味中國古代文明的佳釀。
中國古典繪畫作為一種凝固的歷史、無聲的詩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它的人文之美,不僅在于內涵,而且還在于其外延,藝術魅力與傳奇色彩的相交輝映,拓展了它的想象空間。
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全景式長卷,描繪北宋時期汴梁(今河南開封)的繁華景象。畫有人物550余個,牲畜60多匹,船只20多艘,房屋樓閣30多棟,連虹橋上托缽化緣的和尚、正在演出的草臺戲班、追著娶親花轎的家犬、立在牛背上看猴戲的牧童,以及龍旗飄揚的官船、狀元府門前主人送客等情景,亦歷歷在目,真是大處見氣魄,小處見精彩,堪稱一部社會風俗的百科全書。畫家將這一曲“太平盛世”的頌歌,獻呈當時的皇帝趙佶,徽宗龍顏大悅,用他的“瘦金體”親筆題簽,并鈐上雙龍小印(今佚)。然而,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杰作在問世以后的800多年里,卻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歷盡劫難,曾經5次入藏內府,4次被盜出宮,多少人為之垂涎三尺,多少人為之傾家蕩產乃至丟掉身家性命。在清宮秘藏期間,神奇地逃過外國入侵者的兩度洗劫;卻又經末代皇帝溥儀之手,流落民間。大幸的是,東北解放后終于被鑒藏專家從破紙堆中發現,經過精心修補、裝裱,煥發出新生的光彩。
[upload=jpg,清明上河圖之一.jpg]UploadFile/2008-2/2008220961320380.jpg[/upload]
[upload=jpg,清明上河圖之二.jpg]UploadFile/2008-2/2008220962038139.jpg[/upload]
如果說《清明上河圖》是北宋民俗風情的精彩寫照,那么《虢國夫人游春圖》則是晚唐貴族生活的生動縮影,前者清新典雅,后者絢麗豪華,反映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層面,但同樣具有引人入勝的人文魅力。
《虢國夫人游春圖》描繪這位唐末天寶年間的顯貴,在仆從的導引和護衛下乘騎踏青游春的情景。作品線條靈動,筆力雄健,設色古雅,所繪人馬顯露出濃厚的貴族氣息和驕縱之態,鋪排出雍容華貴的氣勢,不愧是唐宋工筆重彩人物畫的經典之作。全圖不畫背景,但從人物的服飾及神情姿態,可知游春者已陶醉在融融春色之中,體現了中國古典繪畫的“蓄勢留白”之妙。然而,游春的奢華背后,卻隱藏著當時政治的腐敗。畫中主角虢國夫人是唐玄宗寵妃楊玉環的三姊,“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楊貴妃的家族依靠這種裙帶關系,專橫跋扈,窮奢極侈,“虢國夫人”更是驕奢淫逸、放蕩不羈,經常騎著宮中御馬,帶著英俊侍從出行,威風凜凜、甚囂塵上。“安史之亂”中,楊貴妃被縊死在馬嵬坡后,“虢國夫人”見大勢已去,落荒而逃,在追兵將至之際,扼殺幼女,自盡身亡。歷史是一面鏡子,展現赤裸裸的真實,而藝術卻以“溫馨”的形式,留下了永遠的警示。
《虢國夫人游春圖》同樣也有自己的傳奇經歷。據史載,北宋“靖康之難”中,此畫與宋徽宗、宋欽宗一道,被金人掠至北方,卷前“隔水”細花黃綾上,留下了金章宗完顏璟的楷書題簽。時隔大半個世紀之后,卻又以交換方式回到南宋,相繼進入宰相史彌遠、賈似道的秘藏。此后又歷經數百年患難歲月,最終才有真正的歸宿,成為遼寧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這也許正是中國古典繪畫獨特的滄桑之美吧!
[upload=jpg,虢國夫人游春圖.jpg]UploadFile/2008-2/2008220964334206.jpg[/up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