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闊天地 才能大有作為
現代金銀幣的價值效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早期的金銀幣身上體現出來并帶動的。早期發行的現代金銀幣因發行體制、渠道等相關原因,有些品種的發行量一般不是太大,加之擴散、沉淀的較為廣泛和堅實,市面上可流通的量很少,不易輕見,故被一些收藏家將這部分品種稱為老精稀幣。“精、稀”易為理解,而“老”則是相對而言,因為現代金銀幣的發行時間從79年至今,也不過接近30年而已。
近年來,現代金銀幣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以后,早期現代金銀幣的價值日益顯露出來,并呈幾何級的翻筋斗,所以,當人們談起現代金銀幣時,早期現代金銀幣的價值就成了標榜。此做,不是不可以,但我們不能無限放大早期現代金銀幣的價值。這些早期的品種發行量大多在千枚左右,甚至幾百枚、幾十枚的量,就是人手一枚吧,也就一千多人的收藏人群,如此少的收藏人群與當前金銀幣的萬余枚發行量根本不成比例。那么,當前金銀幣的量的沉淀必然要靠新的收藏人群來消化。
在市場上,筆者曾聽一郵商發出這樣的感喟:猴子有幾只。不錯,郵市光靠那只“猴子”的跳躍,是帶動不起來的,只有大眾化的郵品升起了,才說明郵市真的好起來了。幣市呢?也同此理。早期精稀幣就那么多,價格早已高高在上,非大眾普通收藏愛好者所能玩轉,而大眾化的品種才是撐起幣市的基石,況且還有源源不斷的新品在推出呢!
所以,我們要花的精力不應總是圍繞在精稀幣身上轉,而是應該放在那萬余枚或以上的常規品種的宣傳上,來挖掘這部分品種的內涵及收藏價值上,用“精稀”幣品的星火去燎后續幣品的草原,普及收藏知識,壯大收藏隊伍,使之形成鋪天蓋地之勢,這樣,大眾化的幣品被大眾化的人群所認識、所接受以后,再插上“易購易變現”的雙翅膀,現代金銀幣的未來想不旺起來都不行了。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7-12-13 14:06:54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