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1899~1983)原名權(一作正權),后改名爰(音yuán),小名季爰,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或逕署“蜀人張大千”,齋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早年曾在松江禪定寺出家,三月后還俗。大千為其法號,一直沿用。張大千工繪畫,精書法,嫻詩詞,擅楹對,以其杰出的藝術才華蜚聲海內外。他與齊白石并有“南張北齊”之稱;被徐悲鴻譽為“500年來一大千”。其創作“融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于一體。在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方面無一不能,造詣精深,被譽為“畫中李白”、“今日中國之畫仙”。詩文真率豪放,書法勁拔飄逸,外柔內剛,獨具風采。張大千30歲以前的畫風可謂“清新俊逸”,50歲進于“瑰麗雄奇”,60歲以后達“蒼深淵穆”之境,80歲后氣質淳化,筆簡墨淡,其獨創潑墨山水,奇偉瑰麗,與天地融合。
張大千又是歷來畫家中學習古名家數量最多、最博的畫家;在筆墨技法的訓練上,他也是獲得古法精華最多、最好的畫家。而且在表現技巧和風格上跨度最廣:從講求筆情墨趣的純水墨寫意,到金碧輝煌、色彩鮮艷的工筆畫,甚至吸收了西方繪畫理念,發展出個人風貌的潑墨、潑彩,創立了名聞遐爾的“大風堂”畫派,他是中國畫史上少見的全方位畫家。1957年,他以寫意畫《秋海棠》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大畫家,并榮獲金獎。世界畫壇巨匠畢加索在看了張大千的畫之后說,與中國繪畫藝術比較,我的畫甚至算不上藝術,真正的藝術在東方。
張大千與畢加索合影
張大千的畫一直是中國書畫市場中的佼佼者,在海外一直雄居中國畫霸主地位,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與西畫泰斗畢加索齊名,被稱為“東張西畢”、當代繪畫藝術的雙星;絕藝驚世,如日中天;杖履所至,傾國如狂。早在1963年,他的巨幅《荷花》被美國著名刊物《讀者文摘》用6萬美元買下,創下當時中國畫的最高價。到了1999年,張大千的《荷花》四屏,被佳士得拍至829萬港元。近年他的畫更是屢屢被拍出天價。2002年的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他的《潑彩朱荷屏風》被拍出2143萬港元。
張大千《荷花》四屏
2005年,其巨幅山水畫《江山萬里圖》拍出7300萬元(加傭金為8030萬元)高價,創下目前中國書畫單件作品的最高成交紀錄。
張大千江山萬里圖
為紀念這位中國畫壇奇才誕辰100周年,弘揚中國繪畫藝術,中國人民銀行于1999年發行了“名人名畫家——張大千”系列貴金屬紀念幣一套3枚。其中1/2oz金幣1枚(歸牧圖)、1oz銀幣2枚(花鳥圖、荷花圖2枚套)。該紀念幣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由深圳國寶造幣廠鑄造,中國金幣總公司總經銷。
該套系列幣均為長方形幣,這里鑒賞的是1/2盎司金幣“歸牧圖”。見下圖:
該幣正面主圖為張大千肖像(帶肖像框),肖像左右側刊生卒年份“1899”、“1983”, 肖像下刊“中國國畫大師張大千”; 肖像框下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及“1999”年號。細觀幣上張大千肖像,但見大師慈眉善目,笑意盎然,五官層次分明,衣帽紋理明晰自然,更有一部美髯(20歲就蓄胡)飄拂胸前,因精雕細刻而絲絲傳神,逼真再現,一副道骨仙風的飄逸神采,堪稱現代畫壇美髯公。
童心未泯張大千 張大千歸牧圖
背面圖案取自張大千1951年面世的“歸牧圖”。只見幣面上一頭健碩的黃牛,膘肥體壯,性格馴良,馱著一對牧童,在這鶯飛草長的季節里,信步而歸,腳下是一片淺草沒蹄。都說老馬識途,老牛又何嘗不是。牛背上的牧童正顧自戲耍,牽牛繩隨意撒在黃牛頸背,“孺子!币庀袢。再看兩個小牧童,一個是“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另一個正身子前傾,專注傾聽。是啊,山銜落日,村裊夕煙,牧童歸來,短笛橫吹。吹的是晚歸的怡然心情,吹的是春天的萬物清新,不拘腔調,自成樂趣。一幅恍若“桃花源”里的“村晚”圖。
該幣以鏡面作底,結合噴砂和浮雕等手法制作,將繪畫與雕刻有機結合,層次分明,疏密有致,形態逼真,立體感強,準確地表達出“歸牧圖”之意境,富有藝術感染力。宋代詩人雷震在《村晚》中所描繪的田園牧歌,經過大師們神奇的刀筆藝術地再現于我們眼前,觀之頓覺囂塵彌散,仿佛身臨其境:“ 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币磺坚売崎L的田園牧歌在山水天地間久久回蕩。
“歸牧圖”,值得擁有,值得收藏。
來源:中國金幣收藏網 作者: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