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正在熱播陳家林導演的46集電視連續劇《大敦煌》。這是我國第一部專門描寫敦煌石窟的電視連續劇,也是敦煌石窟文化在熒屏上的首次全面展示,是一部富有傳奇色彩的歷史故事片。
“大敦煌”分為古代(上集)、近代(中集)和現代(下集)三個相對獨立而又一脈相承的部分,表現了中華民族從北宋到民國(1044-1936年)近千年來對敦煌石窟藝術的保護與發揚,場面恢弘大氣,情節凄美悲壯,觀之可歌可泣。這三個部分又是由一條主線來貫穿的,即圍繞藏經洞的“金字大藏經”而展開的藏寶、奪寶、護寶過程。三個部分都是以主人翁的死亡為結局,寓意深刻。因為歷史上的敦煌本來就屬“九死一生”,民族危難,敦煌安逸?但同時每部分又都留下了生的希望。而這三個部分正符合中國從輝煌到屈辱再到覺醒的歷程。敦煌石窟是中國文化的象征,敦煌石窟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
新中國成立以后,敦煌石窟才得以轉危為安,日臻完善。石窟及其文物的保護受到黨和國家的極大關注,對它進行了全面的保護和一系列搶救性修復。
1950年國家將1944年建立的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改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開始了對敦煌石窟文物的保護工作。
1951年文化部委托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古代建筑修整所的古建、考古專家勘察莫高窟保護現狀,制定保護規劃。
1962年文化部報經國務院批準進行莫高窟加固工程,周總理批撥100多萬元專項資金,到1966年秋完成了第一、二、三期石窟加固工程,共加固巖壁576米,洞窟354 個。
1984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進行了莫高窟南區南段(第四期)加固工程,加固了第130—155窟之間26個洞窟長達172米的崖面,加上50年代進行的試驗性加固工程,總計加固巖壁798米,洞窟407個,分別占南區巖壁的84%和洞窟總數的82%。
還有1987年歷時三年的西千佛洞石窟加固工程和90年代竣工的榆林窟加固工程以及架設了東西崖長達273米的棧道。
前后幾十年間,敦煌共完成了莫高窟九層樓木建筑落架大修等數十項重大文物保護維修項目。同時采用邊沿加固等方法有效地挽救了大量瀕臨脫落的壁畫;修復了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東千佛洞等石窟大面積脫落、起甲和酥堿病害的壁畫4000多平方米;加固了傾倒和骨架腐朽的彩塑。通過上述各項搶救性保護措施,使瀕臨坍塌、損毀的石窟、壁畫和彩塑脫離了險境,使這一藝術瑰寶重獲新生,重放異采。
敦煌石窟藝術精湛無雙,被公認為是"人類文明的曙光"、是古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這里保存著中國上千年的文明和歷史,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重要見證;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藝術最精湛、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它和萬里長城同屬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而“大敦煌”里的主線——“藏經洞”是在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由湖北麻城人王圓箓(音lù)道士于三清宮(俗稱下寺)寺側發現的,后以私售藏經洞文物和募化所得,于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前“三清宮”,并寓居于此。但“金字大藏經” 卻至今下落不明, 據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永增證實,藏經洞內共發現各類經卷5萬余件,但其中并未發現金字《大藏經》,僅找到零星的藍底金字的經書殘片。 “至于這部金字《大藏經》到底存在不存在,或者現在保存在哪里,到現在仍是一個謎。”
現在的三清宮寺為敦煌研究院于藏經洞發現百年之際(2000年)重新修復的,并辟為“敦煌藏經洞陳列館”,館內設王圓箓道士舊居,藏經洞開鑿、封閉、發現、流散、被盜史實陳列和敦煌研究院收藏的藏經洞出土文獻、佛經等文物真品,以及臨摹的現收藏于英國博物館和法國吉美博物館的絹畫和紙畫精品等,是敦煌莫高窟一處重要的旅游接待場所。中國人民銀行也曾于2000年(藏經洞發現百年之際)發行了面值20元、重量2盎司*6的“敦煌藏經洞發現100周年”紀念銀幣11800套和面值1元的普通紀念幣1000萬枚,以示紀念。紀念銀幣見下圖:
敦煌石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1961年敦煌莫高窟就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為將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發揚光大,中國人民銀行于2001年5月15日特發行中國石窟藝術(敦煌)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金銀紀念幣共5枚,其中金幣3枚,銀幣2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http://www.ccbczpx.com/hoto/uploadmyfile/01-D-j-a.jpg)
![](http://www.ccbczpx.com/hoto/uploadmyfile/01-D-2oz-y-a.jpg)
據悉,陳家林導演將再度與該劇的制片人合作,計劃制作《大敦煌》的電影版,并且把市場瞄準了海外。因為“敦煌”不只是在中國,在世界都是極富神秘色彩的。它既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藝術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藝術的靈魂。可以期待,屆時,敦煌石窟這顆"東方文化藝術明珠"必將在全世界大放異彩。試想,本身沒有文化內涵的安吉竹海都因“臥虎藏龍”的推出而走向世界,引得海內外游客趨之若鶩,更何況象敦煌這樣石刻藝術的峰巔、佛教藝術的金冠!其蘊涵的巨大吸引力自不待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由此而想到,旅游屬朝陽產業,我國的旅游事業發展方興未艾。隨著一些與旅游和風景有關題材紀念幣的逐漸增多,有關部門若能牽頭組織一下在有關旅游景點展賣與之相關的紀念幣不失為一舉多得的好事,必將有利于金幣文化的宣傳與傳播。青藏鐵路紀念幣(拉薩配了7000套,該幣價格至今堅挺)就是很好的例證。推而廣之,如能在普陀山、峨眉山、華山等地展賣佛教系列紀念幣;在敦煌、龍門和麥積山等地展賣石窟系列紀念幣;在桂林、張家界、三峽等地展賣風景名勝系列紀念幣等等以此類推,假以時日,必有效果,而且可能會比博覽會效果要好(實話實說,博覽會上看到最多的是失望;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一屆不如一屆了)。因為來博覽會的包括海外參展商大都是“圈內人”,屬“池水”;而來旅游景點的包括國內外游客絕大多數都是“圈外人”,屬“河水”,所以更有利于擴大收藏群體,促進金幣文化的傳播與金幣事業的發展。
寫到此,孫楠演唱的片頭曲又在耳畔震響:蒼天蒼哎——,黃土黃;千年一夢。。。 大——敦——煌——!
來源:中國金幣收藏網 作者:明月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6-11-14 16:59:26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