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江南收藏 【作者:夜夜除非】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節日,流行于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以及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中秋節起源于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夏官·大司馬》一書。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八月十五日夜,唐玄宗備文酒之宴,與禁中直宿諸學士玩月。以后每年八月十五日,都照例賞月。而中秋節以錢幣形式出現則是在五年前發行的貴金屬紀念幣。
2001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中國民俗系列(中秋節)紀念銀幣,該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其正面圖案以傳說中的廣寒宮與桂花樹為主景,配以飄動的祥云,從而使整個畫面體現出飄然仙境般的美感。廣寒宮的建筑精雕細刻在微凸的球面上,輕盈飄渺的云紋纏繞其間,屋檐、門窗、欄桿、臺階等賦予或亮、或暗、或白、或灰等不同的色澤,恰到好處地表現出廣寒宮的結構、材質、立體感、縱深感,給人以晶瑩剔透、精妙絕倫的感覺;而對球面作噴砂處理,云紋稍稍做亮,在平底鏡面的襯托下與廣寒宮融為一體,整個畫面就是一輪明月高懸碧空的中秋勝景。背面圖案以一輪明月及牡丹、月季和菊花組成畫面,并標示“花好月圓”文字及面額。花瓣自然生動,花葉錯落有致,整個花卉栩栩如生。牡丹花瓣采用了亮面向霜面漸變過渡的處理方法,仿佛中國畫中暈染的手法,有效地增強了花瓣的立體感;菊花花瓣采用噴砂后用鏡面線勾輪廓的處理方法,猶如中國畫中白描的手法,使花朵輪廓清晰、形象準確;而月季花瓣經噴砂后再微微做亮,很好地將層層疊疊包裹著的花瓣還原出來。所有的花葉都采用噴砂后再用鏡面線將輪廓和葉筋勾勒出來,做到了綠葉護紅花的效果,又給人以精致的感覺。三朵花做到了既有區別又有統一,渾然一體。畫面正上方的圓月,在構思上用彎月漸變成圓月,以表達團圓的意境。技藝上采用了國際先進的具有防偽功能的隱形雕刻造幣技術:粗看圓月,沒有東西;從左右不同角度觀察可看到“臥兔”和“奔兔”兩個圖案,左右連續不斷交替觀察,則有了靜如處子,動若脫兔的美妙感覺。
秋水長天,明月高懸,又是一個中秋。每年此間,總能勾起人們無盡的遐想與追憶。中秋節把玩“中秋幣”,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