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中秋千古史 幣上勝景奪目來
——中秋節(jié)紀念銀幣賞析
◇鶴舞泉海
農(nóng)歷8月15日是我國的秋節(jié),由于這一天恰是三秋之半,所以也叫中秋節(jié),民間俗稱8月半,又稱團圓節(jié)。
中秋節(jié)是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與春節(jié)、端午節(jié)并列為我國三大節(jié)日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中秋”一詞,始見于《周禮·春宮》。“中春,晝擊士鼓,吹豳詩,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中秋節(jié)的正式形成是在唐代。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載,八月十五夜,唐玄宗備文酒之宴,與禁中直宿諸學士玩月。后8月15日,都照例賞月。宋代的中秋夜,“貴家結(jié)錦臺榭,民間爭占酒樓”,就是貧窮的市民,也“解衣市酒,勉強迎歡”。這天晚上,“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從此,中秋節(jié)成為我國的一個大節(jié)日。
為弘揚民俗文化,重拾中秋文化記憶,2001年9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fā)行中國民俗系列(中秋節(jié))紀念幣1枚。該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含純銀1盎司,成色99.9%,精制工藝,形狀為圓形,直徑40毫米,面額10元,發(fā)行量4萬枚。
[upload=jpg]UploadFile/2006-9/20069282013461131.jpg[/upload]
該幣正面圖案為廣寒宮,上刊國名,下刊年號。中部在微凸的球面上,精雕細刻的廣寒宮建筑的屋檐、門窗、欄桿、臺階,經(jīng)過設計者賦予或亮、或暗、或白、或灰等不同的色澤加工和處理,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出廣寒宮的結(jié)構(gòu)、材質(zhì)、立體感、縱深感,使廣寒宮建筑給人以晶瑩剔透、精妙絕倫的感覺;廣寒宮的四周配以輕盈飄渺的祥云纏繞設計,在對球面作噴砂處理、云紋稍稍做亮后,在平底鏡面的襯托下不鑿痕跡與廣寒宮融為一體,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出了廣寒宮的仙境風味。真是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見。左下角的桂樹設計,將宋代詩人楊萬里所描述的“不是人間種,移從月里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的深遂意境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人回味無窮。
[upload=jpg]UploadFile/2006-9/2006928202526639.jpg[/upload]
背面圖案為花好月圓圖,下刊面額。在一輪圓月的照耀下,牡丹、月季和菊花競相綻放,三朵花采用高低不一的半月式設計,立體感很強,花瓣自然生動,花葉錯落有致,整個花卉栩栩如生。設計手法上,牡丹花采用中國畫暈染的手法,花瓣采用了亮面向霜面漸變過渡的處理手法,有效地增強了花瓣的立體感;菊花采用中國畫的白描手法,花瓣采用了噴吵后用鏡面線勾輪廓的處理方法,使花朵輪廓清晰,形象準確;而月季花瓣經(jīng)噴砂后再微微做亮的處理,很好地將層層疊疊包裹著的花瓣還原出來。所有的花葉都采用噴吵后再用鏡面線將輪廓和葉筋勾勒出來,做到了綠葉護紅花的效果,又給人以精致的感覺。三朵花做到了既有區(qū)別又統(tǒng)一,渾然一體。畫面正上方的圓月,采用了國際上較先進的具有防偽功能的隱形雕刻造幣新技術,粗看圓月,沒有東西;從左右不同角度觀看可看到“臥兔”和“奔兔”兩個圖案,左右連續(xù)不斷交替觀察,則兔子仿佛“動”了起來。右上部“花好月圓”呈豎形交錯排列,既彌補了右邊的空白點,又點出了紀念幣的主題。整個幣面就是一輪明月高懸碧空的中秋勝景。
中秋紀念銀幣是我國民俗系列的首枚幣,蘊含著博大的文化內(nèi)涵和民俗風情,加之設計新穎,不落俗套,并采用了隱形雕刻造幣新技術,一面市即受到藏家及集藏愛好者的追捧,沉淀、擴散得非常徹底,價格一直扶搖直上,每日愈升,顯示了強勁的收藏、升值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