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聲明:本文版權歸作者本人及《錢幣》報和“中國集幣在線”(www.ccbczpx.com)所有,如其它網絡、媒體需轉載本文,敬請注明作者姓名以及“中國集幣在線”(www.ccbczpx.com)域名。謝謝!
永遠的豐碑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金銀紀念幣》賞析
◇鶴舞泉海
由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進行的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革命壯舉,它創造的人間奇跡,是中華民族一部驚天動地的英雄史詩,更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長征的勝利,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為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為銘刻這一壯麗史詩,永存長征精神,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之際,中國人民銀行特定于2006年8月29日發行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金銀紀念幣一套。共2枚,其中金幣1枚,銀幣1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基于中國人民銀行已于1996年,發行過一套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金銀紀念幣(該賞析拙文見《錢幣》報2006年第16期),因此,對表現同一系列、同一紀念題材的《長征勝利70周年紀念幣》,如何保證系列的延續、統一性,在主題內容上相互補充,又要和前者在主題選取、圖案設計、表現手法方面有所區別并加以創新,以賦予此幣新的意境和內涵,成為該套紀念幣設計是否成功的關鍵。當筆者第一眼見到該幣的實樣時,心中的感覺脫口而出:成功了!絕對稱得上是一套設計創新理念突出、主題選取恰當、意境內涵深刻、鑄造工藝獨到的貴金屬錢幣精品。
[upload=jpg]UploadFile/2006-9/2006972175784415.jpg[/upload]
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金銀紀念幣,為近年來鮮見的重量級政治題材紀念幣。從這一角度出發,其在整體表現上充分利用所用材質的自然色,再運用獨到而先進的鑄造工藝,以體現該紀念幣的莊重、神圣和嚴肅性。正面共用同一圖案,采用虛實相間的設計手法,由中國工農紅軍軍旗上的圖案和中國工農紅軍從4個蘇區出發長征路線示意圖組成,并刊國名、年號。在大面積鏡面的烘托下,那蜿蜒、曲折、迂回的長征路線示意圖,不僅隱寓出長征的艱苦卓絕和困苦險境,而且寓意出革命的血脈在中華大地的傳播,其意境將毛澤東同志曾就長征做過的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的精辟總結婉轉地表達了出來。
[upload=jpg]UploadFile/2006-9/2006972191356944.jpg[/upload]
背面主題圖案的擷取,從表現工農紅軍為了中國的未來,英勇善戰,堅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著眼,在主題內容反映上與長征勝利60周年金銀紀念幣起到了極好地互補關系,拓展了該系列的收藏性、鑒賞性和文化價值。
長征途中,中國工農紅軍在毛澤東等同志的領導和指揮下,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氣,運用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避實就虛,聲東擊西,縱橫穿插,突破了敵人層層包圍。飛奪瀘定橋就是紅軍長征途中一次典型的戰例。1935年5月,17名勇士強渡大渡河后,鞏固了灘頭陣地。但這里水流湍急,不能架橋,中央紅軍僅靠4只小船無法在短期內渡過河去,而此時尾追的國民黨軍已經迫近,情況十分緊急。為迅速渡過大渡河,中革軍委決定,搶占瀘定橋。瀘定橋的東橋頭與瀘定城相連,由川軍第38團主力防守。在紅軍到達之前,守軍已將鐵索橋上的木板拆除,只剩下13根鐵索鏈懸在大渡河上,形勢十分險惡。經過緊張的準備,紅4團于當日16時發起奪取瀘定橋的戰斗。在該團的火力掩護下,由第2連的22名勇士組成的突擊隊,在連長廖大珠率領下,冒著守軍密集的火力,攀踏著懸空的鐵索向東橋頭攻擊,勝利占領大橋,并沖入瀘定城內。為中央紅軍全部勝利地渡過大渡河打開了通道,徹底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于大渡河以南地區的企圖。1/2盎司金幣背面圖案,表現的就是中國工農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戰斗場景。畫面采用正視前景構圖,雖然沒有刻畫出洶涌澎湃的河流,但因為對鐵索進行了細致的勾勒和對鐵索上紅軍戰士形態迥異的塑造,那受傷臥倒的仍然前傾的戰士,那奮不顧身、沖鋒在前的勇氣,在畫面上方那面雖已被跑火損壞、但依然獵獵飄揚的軍旗的指引下,“大渡橋橫鐵索寒”的戰斗慘烈場面仿佛再現眼前:炮火越來越密集,勇士們的身前身后不斷落下槍彈,有的戰士負了傷,仍咬著牙冒著炮火向前沖,有的英勇犧牲了,立刻就被更多的勇士補上來。但為了后面紅軍順利渡河,他們的信念只有一個:為了新中國,沖啊!心靈在紀念幣前深深震撼,久撫不平。
[upload=jpg]UploadFile/2006-9/20069721104066598.jpg[/upload]
長征之所以成為是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英雄壯舉和軍事奇跡,一方面是因為敵我雙方極為懸殊的兵力較量,另一方面就是人跡罕至的惡劣環境和自然天險。1/2盎司金幣飛奪瀘定橋反映的是紅軍戰士以弱勝強,英勇善戰,為了中國革命事業、敢于亮劍的戰斗精神,那么,1盎司銀幣反映的則是工農紅軍勇往向前的大無畏樂觀主義英雄氣慨。畫面工藝采用細膩的多層次噴砂及反噴砂工藝,在銀色的表現下,很好地體現出了稀薄的冰山雪嶺、渺無人煙的沼澤草地的艱苦意境。與此相呼應,畫面人物采用俯視構圖,人物前傾,目視前方的堅定神情,寓意出紅軍戰士不畏艱險、勇往直前,征服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征服的堅定信念;那相互挽扶,相互照應的二組人物刻畫,鮮活銘記了工農紅軍在毛澤東為首的集體領導下,同心同德,團結一致,密切配合,互相支援,在困難和危急的時刻,總是把方便和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困難和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團結戰斗的崇高境界。昭示著后人,長征的勝利,靠的是全黨全軍的堅強團結和軍民之間的大團結,靠的是紅軍戰士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任何敵人所壓倒、征服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征服的英雄氣概和革命精神。
長征是紅軍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部壯麗詩篇,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無論時光怎么流逝,不管歲月如何更迭,它的精神將永遠激勵中華兒女去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任何艱難險阻,取得新長征的勝利。
長征業績代代相傳,長征精神永放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