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金幣收藏網
www.51jb.com 作者:明月
“女媧補天”是中國神話史上最為著名的一則神話,流傳極廣,家喻戶曉。它構思奇特,浪漫美麗,舉世罕見。“女媧補天”神話是以“天穿一洞”作為前提的,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在北極的上空發現了臭氧層空洞,那是靠先進的科學儀器探知的,而古人竟能憑空想象得到,不謂不奇!
女媧,亦稱媧皇、女皇、陰帝、神媒,風姓,與伏羲同母,生于古成紀(今甘肅秦安縣)。古代三皇(伏羲、神農、女媧)之一。 《補本紀·三皇本紀》云:“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希女”。《說文》十二說:“女媧,古之神圣女,化萬物者也”。
關于“女媧補天” 的神話起源于山西長治縣上郝村天臺無影山,據《潞安府志》記載:“(天臺山)在縣西南二十里處,高六十九丈,周二里。四周平坦,日出入胥無影。傳媧皇煉石地,名望兒臺。”(“日出入胥無影”是天臺無影山的一大奇景。每年夏至日,無論是旭日東升還是夕陽西照,山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沒有陰影。)。尚有不同版本,此不一一贅述。在晉南運城還有個風陵渡,傳為女媧墓,女媧風姓,故名。
該神話在文字出現之前就廣泛流傳于原始部落中。80年代在進一步挖掘遼西紅山文化遺址時,曾發現一個大祭壇,共分三層,小抹頂,上面竟然有1000多只煉銅用的坩鍋,這個祭祀的主題就是“女媧補天”。人們還在紅山文化的墓葬中發現了一些小的玉石做成的龜,都沒有頭和四足,正好應了《淮南子》中關于女媧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的記載。專家們從這些證據推斷,祭壇所祭祀的一定是女媧。據此,“女媧補天”的神話可以上推到距今7000多年以前,比中國最早的文字還要早2000多年。試想,在那遠古洪荒時代,古人竟能想象碧藍的蒼天會塌了一洞!又能想象一位美麗的女神用五色石修補好蒼穹!不禁令人肅然起敬!如果宇宙是偉大的,那么女媧神比宇宙更偉大。在關于“三皇”( 伏羲--燧人氏、女媧、炎帝--神農氏)“五帝”(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傳說中,惟有女媧是一位女性,尤顯難得與珍貴。
“女媧補天”神話最早的記載見于《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說的是天上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打仗,共工戰敗,怒觸不周山,使天柱折,還砸出個窟窿,天地間火燒不止,洪水不息,惡獸橫行,給人類帶來空前災難。女媧看到人間無端遭此浩劫,心中十分難過,立志煉石補天,夜以繼日煉成十二丈高、二十四丈見方的五色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用三萬六千五百塊五色石補好了天穹,并用“鰲足”立好“四極”,使人們重新過上安寧幸福的生活。據說補天剩下的那一塊五色石天長日久得了靈氣,成了精,約60個世紀以后隨“寶哥哥”下到凡間轉了一圈。
女媧在神話傳說里是一個蛇身人首的女神。她“化萬物”、“摶土作人”,創造了人類;“為女媒、置婚姻”,為皋媒之神,因而被人們稱為人類的始祖——“女媧娘娘”;后來又補好了蒼天,對人類來說真是功德無量。在天臺山女媧煉石補天處,古人多有詩贊,清代程子玿詩:“數年蹤跡隔天臺,為覓胡麻飯又來……莫怪此鄉風最古,補天原有圣人臺。”;于公允詩:“望兒臺上回風馭,始信媧皇握巨靈。”;魯兆嵩詩:“覃懷倒影最為奇,無影于今復見茲……世俗相傳天是補,媧皇煉石有誰知。”;蔡履豫詩:“天臺原不在穹隆,蕩蕩平平色相空……聞道媧皇曾煉石,陰陽調燮著神功。”
女媧的神話流傳甚廣,并演變成一系列的社會風俗:民間祭祀(上社)、祈禳還愿、進香朝拜、人生禮俗、歲時節慶等。明代人楊慎在《同品》中記:“宋以正月二十三日為天穿日,言女媧氏以是日補天,俗以煎餅置屋上,名曰補天穿。”此為“天穿節”。現在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河北涉縣都會在中皇山的媧皇宮舉行廟會,祭祀媧皇宮圣母誕辰。
女媧是煉石補天的,因此有學者認為,女媧部落可能就是最早發明金屬冶煉的部落。
關于女媧的故地,說法頗多,爭奪也多,但最終“媧”落河北。2006年4月10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經過實地考察,報中國文聯批準,正式命名河北涉縣為“中國女媧文化之鄉”,并在涉縣成立“中國女媧文化研究中心”。皆因位于涉縣中皇山山腰的媧皇宮,始建于北齊天保年間,距今已有145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興建最早、規模最大的祭祀女媧的古建筑群,是傳說中女媧摶土造人、煉石補天的地方 ,被譽為“華夏祖廟”(當地百姓稱“奶奶廟”)。 而且這幾年來,涉縣已投資近3億元,建設配套設施,改善周邊環境,加強對媧皇宮的保護和開發力度,將其建成國家AAAA級風景區。
從2003年開始,涉縣每年舉辦“中國.涉縣女媧文化節”,并舉行公祭女媧大典,還將“女媧祭奠”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積極申報“媧皇宮”為世界文化遺產。
2006年6月2日,“女媧祭典”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序號為486,編號Ⅸ—38。
基于女媧在華夏大地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并為傳承華夏文明和發揚民族精神,中國人民銀行在1995年就立項發行了“黃河文化”第一組“女媧補天”5盎司和1/2盎司紀念金幣各一枚(另有銀幣5枚:5盎司大禹治水1枚和1盎司黃帝、炎帝、堯帝、舜帝4枚)。該紀念幣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由上海造幣廠鑄造,中國金幣總公司總經銷。
5盎司紀念金幣具體規格:
1/2盎司紀念金幣具體規格:
兩枚幣的正背面圖案相同:正面圖案的中間為圓形漢磚團龍圖,緊接團龍圖下方的是雕刻精致的海濤圖,并刊國名、年號。整個幣面看起來既象一輪朝陽躍海平,又象海上明月共潮升,體現出廣騖深遠的意境,帶給您悠悠遠古的暇思和遼闊舒展的感受。
背面圖案上雕煙云、下刻泛濫洪水與熊熊大火。在這水深火熱的危難之中,但見我們人類的始祖娘娘“女媧”手擎一方補天石,兀自升騰天地間,多么奇麗又多么偉大,令人感動又令人震撼!極具藝術沖擊力。女媧所補的天,是自己頭上的天;所創造的是一個讓人類和平生存的世界;所表現的是大無畏的浩然英氣。正是這種不屈不撓與自然災害作斗爭的偉大精神,激勵著她的子民們一直走到今天。女媧不僅是原始人類的影像,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是上下七千年璀璨歷史的提煉。
雖然95年的制作工藝與技術趕不上現在,但該幣的雕刻與制作卻極為精致:女媧的整個人體比例恰當,線條流暢,長發飄逸,面部側影清麗;耳環、手鐲一一細琢。洪荒時代樹葉當衫、獸皮為裙,那每片樹葉與獸皮花紋均精心雕琢,并精當地勾勒出女媧胸、腰、臀、臂等部柔美的生理曲線和肌膚紋理,極富立體感。更妙的是雕刻制作大師們運用光影原理,將人體胸腹部的豎向生理紋線都清晰呈現,使人像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 。
同時,女媧的雕像又極富動感,就如石窟藝術中的“飛天”,使人強烈地感覺到她在逆風飛行,在向上升騰。這是在褪去了如“飛天”似的裙裾飄帶等襯托物之后所表現出來的飛行與升騰,更見雕刻制作者功底的深厚,技術的精到,實為不可多得的佳品。
“三皇”女媧,人類始祖! “女媧補天”,精品一族!
編者按: “女媧補天”金幣圖案的設計水平高,藝術表現力強,題材概括精練,以至于本人在幾大搜索引擎中找了好幾天都找不到能與之相配的圖片,失落之余,只能勉強以上圖濫竽充數了。心中感到又撼又喜:憾——找不到相配的圖片心有不甘;喜——看到了藝術對生活的概括與提煉和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境界。
在不知不覺中,本人潛意識里已習慣把“十六字方針”之前發行的幣統稱為“老幣”(不等于早期幣);之后發行的稱為“新幣”,請諸位見仁見智、不可盲從。否則,“毀”人不倦,概不償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