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幣投資網 www.shgci.com
劉邦(公元前256--前195)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秦朝泗水郡沛縣(今江蘇沛縣)人,謚號高皇帝。初建都洛陽,不久遷至長安,史稱西漢。
早期生涯
劉邦出生于沛縣豐邑中陽里,今江蘇省豐邑沛縣的一個農戶家里,父劉執嘉,母王含始。傳說,劉母是與蛟龍交合才產下劉邦的。年少時的劉邦并不喜歡幫家人生產作業,長大后初始是作為泗水亭長。曾在秦都咸陽見到秦始皇出游,發出了“嗟乎,大丈夫生當如此也”的感嘆。與呂公叔平結識,娶其女呂雉為妻。后擔任沛縣亭長。
反秦戰爭
一次押解犯人的途中,由于氣候因素延誤行程。劉邦知道延誤行程的結果會是被處死刑,在“沒有任何損失”的情況下,劉邦決定謀反抗變,“斬白蛇起義”,攻占沛縣等地,抵抗秦朝, 而這次所押的犯人就成了他早期的兵力核心。
秦二世二年,燕﹑趙﹑齊﹑魏皆自立為王。項梁也在吳地起事,劉邦投靠項梁。后者擁立楚懷王之孫為王,亦稱懷王。等項梁死后,楚懷王封項羽為長安侯,隨宋義北上與秦軍主力對抗,救援趙國;另外又封劉邦為武安侯,令其向西略地入關。并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由于秦軍受到項羽牽制,劉邦輕松地進入關中,逼近咸陽,趙高殺秦二世,子嬰被立為秦王。子嬰在殺死趙高后,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劉邦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使咸陽很快恢復社會秩序。
楚漢相爭
留侯-張良在入咸陽前,項羽屯駐在鴻門時,曾邀請劉邦赴宴,也就是有名的鴻門宴,然而項羽未聽從亞父范增之計,使得劉邦逃過一劫。項羽進入咸陽,火燒阿房宮,自稱西楚霸王,儼然天下共主,分封群臣。項羽將劉邦分封到巴蜀漢中一帶為漢王,卻將楚懷王先前許諾的關中之地封給三個秦朝降將(其中封章邯為雍王,管轄關中西部,封司馬欣為塞王,管轄關中東部,封董翳為翟王,管轄關中北部)。項羽的分封無法服眾,各國起兵叛變,劉邦趁項羽出外平亂出兵關中,甚至連項羽的根據地彭城也被他占領。
經過楚漢之間長期的拉鋸戰,在蕭何、張良、韓信等的協助下,劉邦所率領的漢軍逐漸坐大。楚漢兩國協議以鴻溝為界,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互不侵犯。但是當項羽遵守諾言退兵,并放回曾被扣為人質的劉邦的父母妻子之后,劉邦卻背信偷襲。項羽退到垓下,劉邦用四面楚歌之計瓦解楚軍軍心,最后項羽走投無路,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只好自刎于烏江邊。這場歷時五年(高祖元年(前206年)元月至五年(前202年)十二月)的楚漢戰爭,終以一代霸王的尸身慘遭五分,劉邦一統天下而告結束。
建立漢朝
劉邦在推翻了秦朝與消滅了項羽等勢力之后,高祖六年(前202年)正月甲午,于泛水之陽稱帝,定都洛陽(不久遷至長安),定國號為漢,史稱西漢。并立呂雉為后。
即位后,劉邦采取了許多重要措施,例如分封天下諸侯,減輕賦稅,“與民休息”,凡民以饑餓自賣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士兵復員,免其徭役等。
秦亡以后,漠北的匈奴乘機南下騷擾漢朝北方邊境。前201年,韓王信投降匈奴。前200年,在北伐匈奴時,劉邦自己亦被冒頓單于30萬騎圍于白登(今山西省大同)。后用陳平之計,賄賂匈奴閼氏才得以脫險。又接受婁敬之策,開始了與匈奴的和親政策。
在評論自己為何能打敗項羽奪得天下時,劉邦曾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但是,“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在奪得天下之后,劉邦為了各避免異姓王坐大犯上,以叛亂的罪名,先后誅滅了韓信、彭越等有功之臣。
劉邦早年放蕩不羈,輕視儒生,稱帝后,仍認為讀書無用。陸賈提醒其“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于是命陸賈著述秦亡之理,以之為戒,并實施行仁義、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的政策;又命蕭何參照秦朝法律“取其宜于時者,作律九章”,即“漢律九章”。
晚年,劉邦寵幸愛姬戚夫人而疏遠了呂后,多次想廢黜呂后所生太子劉盈(漢惠帝),而改立戚氏之子趙王劉如意。因群臣特別是諸呂的反對,只得作罷。劉邦晚年還曾返回故鄉沛縣,與父老子弟飲酒,席間作《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在討伐英布叛亂時,為流矢所中。在安排完生后事不久,即于四月甲辰駕崩長樂宮中。五月葬長陵。
評價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將其一生歸納為:
高祖初起,始自徒中。言從泗上,即號沛公。
嘯命豪杰,奮發材雄。彤云郁碭,素靈告豐。
龍變星聚,蛇分徑空。項氏主命,負約棄功。
王我巴蜀,實憤于衷。三秦既北,五兵遂東。
氾水即位,咸陽筑宮。威加四海,還歌大風。
材質 |
質量 |
重量(盎司) |
直徑(毫米) |
面額(元) |
成色(%) |
發行量(枚) |
鑄造單位 |
金 |
精制 |
1/3 |
23 |
100 |
91.6 |
25000 |
沈幣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