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南客 文章來源:大江南收藏
收藏是收藏者永遠的夢想。當這些夢想即便盡最大努力也無法實現時,最期望的,就是能有相應替代品,以滿足略顯崎形的收藏渴求。這種心態,在第一套人民幣收藏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第一套人民幣從1948年12月1日起發行,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在新中國經濟大舞臺上,前后活躍了六年時間。第一套人民幣的面額,最低壹元,最高伍萬元,共12種,細分為62個版別。收藏界公認,將其中20個品種收全者,能獲得初級職稱;收集到20至42個品種,可以評上中級職稱;集到43個品種以上,算得上是教授、副教授了。而能將全部62個品種集齊,則是享受國家職務津貼的高級人才。從現有資料看,個人收藏中,尚未發現創此記錄者。也就是說,盡管距今不過半個多世紀,但想收集全部62種版別的第一套人民幣,是可想而不可實現的夢想。即便有這樣的機會,對于以工薪收入為主的普通收藏群體,百萬甚至兩百萬元以上的天價,也是一個難以跨越經濟鴻溝。
正是順應錢幣收藏者這種心理需求,由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制作的“第一套人民幣純銀微縮珍藏冊”,問世之后便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發售當天,在北京、在西安、在廣州、在深圳,幾乎都無例外出現了火爆場面。為什么會如此?新華網轉發河南發售“第一套人民幣純銀微縮珍藏冊”消息標題,非常準確地解釋了這一現象。其大標題是“闊別50年,回眸歷史天空”,副標題為“純銀打造經典人民幣”。前者以“闊別50年”介紹了第一套人民幣發行的淵源,以“回眸歷史天空”描述了收藏者的渴望心態;后者“純銀打造經典人民幣”,既介紹了這套產品的特性(純銀材質,第一套人民幣題材),又以一個“銀”字,突出了這套產品的收藏意義。“銀”是純正,“銀”是夢幻,“銀”是尊貴。這提綱挈領的一個“銀”字,也道出了錢幣收藏者對第一套人民幣的百般渴求。
從制作上看,“第一套人民幣純銀徽縮珍藏冊”有三大亮點:其一,以純銀材質,全面再現了第一套人民幣的全貌。此珍藏冊收錄有第一套人民幣12種面值、62種版別全部圖案。其中最珍貴的,如Z1-54伍仟圓“蒙古包”、Z1-59壹萬圓“牧馬”、Z1-45伍佰圓“瞻德城”,據圈內人士統計,目前只分別發現有59枚、55枚、51枚。極少有人目睹過真品。此珍藏冊問世,填補了收藏者的遺憾;其二,這套以第一套人民幣為題材的產品,分三冊裝幀。純銀成色高達99.9%,總重量為1458克。票面正反兩面,采用了目前最先進的彩印及淺浮雕技術,最大程度地再現了第一套人民幣的歷史風貌;其三,“第一套人民幣純銀微縮珍藏冊”發售量僅為8000套。相比范圍越來越寬的需求市場,這個數字明顯是偏小的。另一方面,發行量透明公布,也介入者買得稱心,買得放心,也從中看到收藏增值的希望。
目前中國經濟大環境越來越趨于成熟,原先充斥無序投機、違規炒作的股市,正一步步走向正規;高泡沫的房地產炒作,也因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得到有效遏制。與此同時,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價格,雖與歷史最高有相當差距,但近期一直呈穩健的向上攀高態勢,不少投資者紛紛把眼光轉向了全銀制品。“第一套人民幣純銀微縮珍藏冊”以純銀為材質,以第一套人民幣為選題,將投資與收藏相結合,非常迎合當前的流行趨勢。也正因為如此,它的未來還會有更大的上升空間。
對于收藏界,類似“第一套人民幣純銀微縮珍藏冊”藏品,是新新另類,但收藏無規律,只要東西好,只要它能折射出一定有價值的信息,它就有它的市場,就有它的追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