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于公元907年滅亡后,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是十國中最晚(937年)建國的后蜀、南唐、北漢三國之一,存在了38年。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誥廢吳帝楊溥自立,國號大齊,年號升元,939年改國號為唐,占據(jù)今江蘇、安徽兩省南部、福建、江西、湖南及湖北省東部,亡于北宋。 南唐所鑄開元通寶,篆、隸成對,與唐開元有明顯的差別。據(jù)學者介紹,南唐開元錢文為徐鉉所書,《五代史·南唐世家》介紹:南唐大臣“韓熙載又鑄鐵錢,以一當二,煜(李后主)嗣立,乾德二年(964年)始用鐵錢,民間多藏匿舊錢,舊錢益少,商賈多以十鐵錢易一銅錢出境,官不可禁,煜因下令以一當十”。另有史料介紹:“韓熙載上疏請以鐵為錢,其錢之大小,一如開元通寶,文亦如之。”這里韓熙載請鑄的鐵錢,今人從未見過,只見銅錢,而且是篆、隸兩體錢文的對錢,南唐首創(chuàng)中國實行對錢的開端,其盛行于宋代。 關(guān)于南唐開元的鑄造年代,有的說鑄造于南唐第二位皇帝李王景(942年至961年)時期;有的說鑄行于建隆四年,南唐后主李煜(961年至975年)的時代,因為韓熙載在李煜時為兵部尚書、中書侍郎、光政殿學士,比在李王景時的地位高,請鑄開元錢是可能的。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古籍上說得很明白,“韓熙載又鑄鐵錢”、“韓熙載上疏請以鐵為錢”。而且百姓、商人拒用鐵錢,“商賈多以十鐵錢易一銅錢出鏡”。這明確地指出,南唐銅質(zhì)開元錢是立國初期鑄造的。 南唐開元的特征,《言錢別錄》中指出:“南唐開元,文字必小,輪廓特闊”。 蘇曄先生在《古錢探趣》一書中介紹:“徐鉉的小篆學李陽冰,字的結(jié)構(gòu)圓勁,粗熟奇絕。據(jù)說現(xiàn)存陜西的秦嶧山刻石就是徐鉉的摹本,后世的玉箸篆、鐵線篆都取法于此。”篆書開元的“寶”字很有特點,“宀”下左“王”右“缶”,四字纖細齊整,方中見圓。隸書“開元”出自誰手尚無定論。 篆、隸兩體錢都有白銅錢,白銅篆書大型開元,直徑25.2毫米;小型者24.5毫米;青銅篆書大型開元,直徑26.6毫米,重4.4克,小型者24.6毫米,重3.7克;白銅隸書目前只發(fā)現(xiàn)大型一種,直徑25.3毫米,重3.9克;青銅隸書大型者,直徑25.7毫米,重3.7克,小型者直徑23.3毫米,重2.5克。 南唐是五代十國時比較昌盛的一個小國,它所鑄造的錢幣,雖與唐朝開元同名,但不是同一個系列。
《中國商報》梁學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