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需求:
(1)工業需求:
a.主要在電子工業需求與牙醫需求,占黃金總需求的10%左右
b. 受工業行業限制,變動平穩,對金價影響小
c. 2005年同比平穩增長2%,為419噸
對價格的影響:與經濟景氣度相關,受行業本身限制
例子:2001-2006年,世界經濟快速平穩增長,電子工業,及航天等高端也發展迅速,工業對黃金的需求也保持穩定增長.
簡析:作為五金之王,黃金是少有的化學、物理、電子性能優異的金屬,應用領域非常廣,在電子、通訊、航空航天、化工、醫療等部門及與人們日常生活相關的各類生活日用品當中也有廣泛的應用空間。日本黃金年消費量在160噸左右,其中工業用金就達100噸,我國目前每年工業用金卻不足10噸。
現代電子行業飛速發展,對可靠性的要求越來越高,而黃金具有其他金屬無法替代的高穩定性。同時,電子產品日益微型化,單位用金量會很小,對產品成本構不成威脅。因此越來越多的電子元件可以使用金作原材料。
金由于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性,在航空航天領域也被大量應用,隨著大量航空航天技術應用于民,黃金在這些方面的市場前景非常被看好。例如一種鍍金玻璃,在航空航天中用于防紫外線,現在可應用于建筑,能起到很好的防太陽輻射和隔熱作用。
黃金還可以用于日用品,如鍍金鐘表、皮帶扣、打火機、鋼筆等。鐘表王國瑞士國度不大,但其飾品業每年用金量達40噸左右,其中95%都用在制表業上。日本僅一家手表廠一年消耗金鹽就達1噸,相當于消耗黃金680公斤。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鍍用金前景也會十分廣闊。
(2)飾金需求:
a.占黃金需求比例為75%左右,分額最大
b.2005年增長5%,為2736噸
c.傳統飾金消費大國為印度,沙特,阿聯酋,中國,土耳其等
對價格的影響:對價格的影響巨大, ,呈現季節性與周期性,通常第一及第四季度,飾金需求增長明顯.
例子:每年印度的婚慶及宗教節日,中國的農歷新年,西方的圣誕節和情人節,對飾金的需求都較其他時間增多.
簡析:印度被稱為拜金之城,印度人對黃金以及金飾品之所以情有獨鐘,購買黃金在印度是一種固有的傳統,甚至印度的窮人手里一旦有了積蓄便會購置金銀用于保值。黃金在印度社會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除了它的基本用途之外,還具有特別的宗教意義。印度黃金的歷史可以說和人類的發展歷史并駕齊驅,早在出現絲綢和香料交易的古羅馬時代就已有記錄記載印度黃金的存在。第一枚金幣是由威尼斯鑄幣廠制造的,經過地中海的"累范特"地區進入印度。17世紀,荷蘭和英國在東印度的公司開始以黃金和白銀為貿易的支付手段互通有無。隨后在美國內戰時期,美國以黃金大量換取印度的棉花以補足內需,因此大約有13000噸黃金留在了印度國內,而這個數量大約是當時全球金礦產量合計的9%。
印度對黃金的需求深深植根于這個國家的文化和宗教傳統。這個國家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宗教社會之一,對印度教的信仰遍及全國占到了總人口的大約80%。黃金在印度教的信仰中是財富與繁榮的象征。被尊為財富、豐饒以及繁榮之神的拉薩米(Lakshmi)神傳說是由馱著裝滿清水的黃金器皿沐浴的。她被描繪成一個美麗的被黃金裝飾的女子,穿著黃金鑲邊的紅色衣服,從她的手中不斷流出黃金。自從傳說信奉她的人會得到財富,印度人就認為黃金是能帶來吉運的金屬并且他們喜歡在宗教節日期間將黃金作為禮品或者裝飾。其中最重要的節日是Diwaii,這個節日被視作印度新年的開始并且通常在10或11月到來。
通常在4月或5月到來的Akshaya Thrithiya節被認為是購買黃金的重要節日。在這一天購買黃金被認為會帶來吉運(這一天是印度歷中的第三吉日)。人們將黃金和“吉運”聯系起來被認為是近年來推動黃金購買的原因。在過去的5年中,Akshaya Thrithiya節已經成為了南部印度購買黃金的主要時節,特別是在Tami Nadu州,該地區的黃金銷售已經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從2005年開始人們關于黃金和“吉運”有關的思想在印度的北部和西部廣泛傳播,這也使得黃金的銷售在這些地區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