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在戰后世界經濟重建中作用重大,為歐洲和日本的經濟復蘇提供了數十億美元的初始啟動資金。歐洲各國和日本迅速從戰爭創傷中復蘇,世界經濟逐步恢復了因戰爭沖擊所造成的創傷,各國政府和人民重新開始積累財富,開始儲備美元財富,那些積累美元儲備的國家并不急于兌成黃金,因為美元仍然是世界上最可靠的貨幣。
3、黃金擺脫美元困縛:戰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60年代初美國卷入了越南戰爭,戰爭導致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連年擴大,美國政府被迫開始大量發行美元來彌補這些財政赤字,此時歐洲國家的各中央銀行已經儲備了數量龐大的美元,歐洲各國民眾與企業在經濟復蘇中也都積累了大量財富儲備了大量的美元資產。當歐洲各國政府和市場人士預見到美國還將大量發行美元時,美元將大幅貶值時,就開始拋出儲備美元而兌入黃金。
為了抑制黃金價格的上漲,保持美元與各國貨幣的匯率穩定,同時為了減少本國的黃金儲備流失,美國聯合英國、瑞士、法國、西德、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八個國家于1961年10月建立了“黃金總庫”,八國央行共拿出2.7億美元的黃金,由英格蘭銀行為黃金總庫的代理機關,負責維持倫敦黃金價格,并采取各種手段阻止外國政府持美元外匯向美國兌換黃金。
但美國由于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導致政府財政赤字巨大,國際收入情況惡化,美元的信譽受到極大的沖擊。于是各國政府與民眾紛紛拋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搶購黃金。到1968年,美國官方儲備的黃金僅存2.96億盎司(約合9200噸),而戰后的1945年有7億盎司(21770噸)之多。美國黃金儲備的大幅減少更加強了市場對美元即將大幅貶值而金價將會上漲的預期,更是促使歐洲各國紛紛拋出美元從美國買進黃金,使美元同黃金的兌換性日益難以維持。我們目前看到的歐洲各國的黃金儲備大多是這個時期買入的。
在整個時期美國政府和西方國家花費數年的時間,試圖阻止金價飆升,試圖控制黃金恢復原來貨幣體系的穩定。他們組織的倫敦黃金基金,旨在把黃金穩定在35美元/盎司。但市場買方力量實在太強大了,這個黃金基金根本不起作用,被迫于1968年3月關閉。1968年3月在十幾天內,美國黃金儲備就減少了14億多美元(折合為124噸黃金),3月14日這一天,倫敦黃金市場的成交量達到了350~400噸的破記錄數字。如此大的黃金需求量逼迫著美國政府,美國政府再也沒有維持黃金官價的能力了。
美國與黃金總庫成員國協商后,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價向市場供應黃金,黃金市場金價自由浮動,但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仍按官價結算,從此黃金開始了雙價制階段。黃金市場被分割為官方部分和自由部分(由此可以看到價格雙軌制的制度設計并不是中國的首創)。在官方市場中以固定價格進行政府間結算及儲備計值。在自由市場中金價自由浮動,由供需關系決定,這成為當前世界市場化黃金交易的基礎。
顯然黃金價格的雙軌制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價格雙軌制的漏洞卻極容易被市場力量所利用。因為只要取得低價的官方儲備黃金,就可以在黃金自由市場上拋出輕易獲得暴利。世界各地的美元持幣者(包括央行和私人)爭先恐后地把手中的美元兌換成黃金,而各國央行又將兌換來的美元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要求兌換美國儲備的黃金。于是美國黃金儲備出現了急劇的縮減。
1971年8月金融市場上盛傳法國等西歐國家要以大量美元兌換美國政府所儲備黃金的消息,美國政府于8月15日不得不宣布停止履行對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以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美國政府放棄了在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時的承諾,不肯再將它剩余的黃金出售給西方各國,不肯再用剩余的黃金兌換回它自己發行的紙幣---美元了,于是各西方國家貨幣也紛紛與美元脫鉤。至此,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