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完全清楚問題的嚴重性,一場巨大的金融海嘯已不可避免,發生的時間段就是2008年6月到2009年夏,
但直到目前為止,美聯儲完全沒有向世界投資者發出任何預警。在毫無警覺和預防的情況下,世界范圍內的廣大投資人勢必遭受重創。
如果說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無法避免的話,那么危機的四個階段可以做一個形象的比喻:
第一階段的次貸危機好比是全球資本市場的大地震;
第二階段的信用違約危機就是一場國際金融海嘯;
第三階段的利率市場恐慌相當于美元危機的火山噴發;
第四階段的全球金融危機就是一片衰退下的冰河期。
現在,第二階段來了!
海嘯登陸
2008年6月6日,美國股市出現了15個月以來最大跌幅的“黑色星期五”,紐約股市暴跌394點,其幅度甚至超過了次貸危機最高峰的2007年8月。顯然,次貸危機并沒有結束,而是劇烈升級了。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世界金融市場中海嘯級別的金融風暴已經悄然登陸,這次的主角就是現在還鮮為人知的信用違約掉期(CDS,CreditDefa ultSwap)。信用違約掉期是1995年由摩根大通首創的一種金融衍生產品,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種金融資產的違約保險。
長久以來,持有金融資產的機構始終面臨一種潛在的危險,這就是債務方可能出于種種原因不能按期支付債務的利息,如此一來,持有債權的機構就會發現自己所持的金融資產價格貶值。如何“剝離”和“轉讓”這種違約風險一直是美國金融界的一大挑戰。
信用違約掉期的出現滿足了這種市場需求。作為一種高度標準化的合約,信用違約掉期使持有金融資產的機構能夠找到愿意為這些資產承擔違約風險的擔保人,其中,購買信用違約保險的一方被稱為買家,承擔風險的一方被稱為賣家。雙方約定
如果金融資產沒有出現違約情況,則買家向賣家定期支付“保險費”,而一旦發生違約,則賣方承擔買方的資產損失。承擔損失的方法
一般有兩種,一是“實物交割”,一旦違約事件發生,賣保險的一方承諾按票面價值全額購買買家的違約金融資產。第
二種方式是“現金交割”,違約發生時,賣保險的一方以現金補齊買家的資產損失。信用違約事件是雙方均事先認可的事件,
其中包括:金融資產的債務方破產清償、債務方無法按期支付利息、債務方違規招致的債權方要求召回債務本金和要求提前還款、債務重組。
一般而言,買保險的主要是大量持有金融資產的銀行或其它金融機構,而賣信用違約保險的是保險公司、對沖基金,也包括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合約持有雙方都可以自由轉讓這種保險合約。
從表面上看,信用違約掉期這種信用衍生品滿足了持有金融資產方對違約風險的擔心,同時也為愿意和有能力承擔這種風險的保險公司或對沖基金提供了一個新的利潤來源。事實上,信用違約掉期一經問世,就引起了國際金融市場的熱烈追捧,其規模從2000年的1萬億美元,暴漲到2008年3月的62萬億美元。其中,這一數字只包括了商業銀行向美聯儲報告的數據,并未涵蓋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的數據。據統計,僅對沖基金就發行了31%的信用違約掉期合約,而不久前被摩根大通收購的大名鼎鼎的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就是13萬億美元的信用違約掉期的風險對家。如果貝爾斯登真的倒閉了,將引發全球信用違約掉期市場的雪崩,2007年的世界金融市場也許早已是一片廢墟了。
致命缺陷
問題是,信用違約掉期市場存在著重大的制度性缺陷,62萬億美元的規模將整個世界金融市場暴露在了一個前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