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天津9月8日電(記者劉元旭、王平)近年來,天津市積極構建扶助殘疾人安居樂業(yè)奔小康品牌,以實施“五項工程”為載體開展多領域的幫扶工作,讓越來越多的殘疾人分享到經濟社會發(fā)展成果。
東麗區(qū)新立街趙北村村民柴慈明從小患有小兒麻痹癥,家庭生活十分貧困,2000年他居住幾十年的土坯房成了危房。在政府3.2萬元安居資金幫助下,他家住上了三間寬敞明亮的瓦房,一家人還享受了低保和免費醫(yī)保,孩子從小學到中專享受“兩免一補”等政策優(yōu)待。
談起生活的改善,老柴感激不已:“如果不是政府各種幫扶的好政策,我真不知道日子怎么過下去。”
柴慈明是天津以“五項工程”為載體打造扶助殘疾人安居樂業(yè)奔小康品牌的一個縮影。天津市殘聯(lián)理事長遲承鎮(zhèn)說,近五年來,全市著眼于幫助殘疾人排憂解難,針對57萬名殘疾人實施扶貧安居工程、無憂工程、陽光工程、助行工程、溫暖工程等五項助殘幫扶工程,市政府每年專門安排為殘疾人辦10-20件實事,保障和救助力度不斷加強,殘疾人整體生活水平明顯提高,逐步縮小了殘疾人與社會平均生活水平的差距。
“扶貧安居工程”大大改善了殘疾人住房條件。五年來天津投入6000萬元為2000多戶農村貧困殘疾人新建、修繕住房約6000間,并實施生產資料、生活用品、生活救助、助學等多項延伸扶持。對2200戶城鎮(zhèn)貧困殘疾人拆遷戶給予特別扶助。
“無憂工程”加大了殘疾人社會保障力度。全市每年投入近5000萬元對3.5萬名享受低保、特困救助的殘疾人給予額外生活補貼。通過對貧困殘疾人個人繳費部分予以代繳,使全市農村23.7萬殘疾人全部加入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貧困殘疾人普遍享受大病救助,為成年無業(yè)、重度、孤殘、盲人等殘疾群體解決養(yǎng)老保險問題。在對特教學生實行“四免一補”基礎上,每年為3800名殘疾學生發(fā)放助學金。
“溫暖工程”為十幾萬戶有需求的殘疾人提供各種服務。全市近五年投入6000余萬元地方扶貧貼息貸款,建立71個扶貧就業(yè)基地,扶助7310名殘疾人脫貧,使12300名殘疾人生活得到改善;投入800萬元開展了2萬人次的殘疾人職業(yè)培訓;20萬名殘疾人得到康復服務,8萬名殘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復;推進殘疾人就業(yè),累計就業(yè)近10萬人;18個區(qū)縣各建成1000-6000平方米的綜合服務中心;適應特殊教育的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98%。
“陽光工程”為智力和精神康復期殘疾人提供托養(yǎng)服務。全市建成51個殘疾人托養(yǎng)服務機構,800余名智力、精神殘疾人得到安置和托養(yǎng),各區(qū)縣較大型的托管服務機構正在建設之中,收到了托養(yǎng)一人、解脫一家、溫暖一片的成效。
“助行工程”極大地方便了殘疾人生活和平安出行。據(jù)統(tǒng)計,五年里共為7000戶有需求的殘疾人家庭鋪設坡道,安裝了坐便器、拉桿、扶手、聲光門鈴等,投入1640萬元對聾兒人工耳蝸植入、配備助聽器、貧困精神病患者治療、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裝配普及型假肢等康復項目給予專項扶助。
據(jù)統(tǒng)計,通過多種形式的個性化扶助,天津助殘幫扶“五項工程”五年來共讓全市數(shù)十萬殘疾人直接受益,為殘疾人撐起了一片愛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