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快報 福建甘麗芳
前不久,筆者收集到一張日本在二戰時期,出兵東南亞發行的紙幣。該幣正面繪有自然小屋,四角和券下方都標有面值“100”元,下方注明“大日本帝國政府”,四周飾網狀花符。背面是人和水牛圖景,四角和下方底紋均是刊寫面值“100”字樣。票幅82×170毫米。
二戰時期,日本占領了東南亞地區之后,即用“大日本帝國政府”名義發行鈔票,作為東南亞合法通貨,規定票面價值與新加坡殖民地貨幣、馬來亞叻面值相等,1:1兌換。當時發行的日鈔面值最小的是1分、最大的是1000元,從財政、金融上作更徹底的掠奪。
“大日本帝國政府”發行的這種鈔票,沒有任何資本儲備作后盾,也不能在日本國內流通。1942年10月,日軍作戰中節節失利,市面上的黑市價,日鈔迅速貶值,1000元日鈔票只值50元叻幣。日寇投降后,該鈔變成一無所值的廢紙。因此,遺留在東南亞地區的還有不少,成為日本掠奪占領區人民財富的罪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