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陳阿泉
![](http://www.ssrb.com.cn/img/2008-06/25/f25c1403.jpg)
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朱聿鍵繼承唐王封爵。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明末帝崇禎上吊煤山。嗣后,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李自成義軍兵敗南撤,清軍占領北京以后,福王朱由崧在鳳陽總督馬士英、宦官阮大鋮擁立下,在南京稱帝,改元弘光,這就是歷史上南明的開始。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南下,南京為清占領,弘光小政權覆滅。消息傳到福建以后,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鄭鴻逵、蘇觀生、黃道周的擁戴下,在福州先稱監國,旋改福建為天興府,以布政司署為行宮,即帝位,改元隆武,鑄“隆武通寶”錢。
從史料得知,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時,還擁有云貴、兩廣和福建的全部及湖南、湖北和江西的一部分。在對抗清軍的攻城略地,各省的南明軍隊基本上是各自為戰,與設在福州的朝廷聯系時斷時續,各地鑄造的“隆武通寶”錢,版式自然也無法統一,所見存世的隆武錢版別就多達十余種,哪種才是嫡系福州所鑄呢?
筆者認為,福州是朱聿鍵的行宮所在地,臨時首都,在福州所鑄的“隆武通寶”錢,厚重規正。所見“隆武通寶”錢有不同字體、不同背飾等十幾種,除仿宋體“隆武通寶”折二錢,具備這些要求外,其余品種均不是福州所鑄。無獨有偶,1985年3月,福州市區鼓東路省民政廳隔壁一吳姓居民在建新房時挖出一罐光背折二“隆武通寶”錢,共700余枚。1989年12月,在福州五四路國際大廈工地也出土了200余枚折二“隆武通寶”錢(詳見《福建錢幣》第7期第19頁報道)。據悉福州是目前出土發現折二“隆武通寶”錢最多的地方,它從一個側面印證了筆者的判斷。
福州版“隆武通寶”折二錢,直徑29毫米,重6.9克,銅質,正面為“隆武通寶”四字,文字是仿宋體,“隆”字從“一生”,“武”字點在下,單點通,開足“貝”,光背。字體深峻,緣廓規整,有大錢風度。為何如此?朱聿鍵可能是鑒于往昔明朝滅亡教訓,一改崇禎錢越鑄越輕薄的做法,制造厚重足值的折二大錢,來安撫民心。惜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僅一年。公元1646年6月清軍入閩,福州淪陷,8月隆武帝被殺。嗣后,清廷則視隆武錢為私鑄偽錢,禁止行使及時銷毀,故福州版隆武錢迄今少見,市價也較其他普通平錢高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