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srb.com.cn/img/2008-06/17/f18c1002-1.jpg)
![](http://www.ssrb.com.cn/img/2008-06/17/f18c1002-2.jpg)
■收藏快報 福建盧星
筆者最近獲得一枚“壹枚開國紀念”銅幣,該幣直徑2.8厘米、厚0.15厘米,銅質(zhì)略黃,雖品相不精,但圖文均清晰可見。其正面中央為雙旗圖,分別為“十八星軍旗”和民國時的五色國旗,上緣鑄“中華民國”,下緣鑄“開國紀念幣”,左右兩側(cè)各有卷草花五圓點,似梅花;背面兩邊鑄有麥穗圖,取豐歲足民之意,中間豎讀“壹枚”字樣。我查了許多資料,大多錢幣書籍均無記載,以為這枚銅幣是贗品,后經(jīng)請教專家,確定此幣是山西鑄造,為難得的銅元珍品之一。
清末民初山西省一直沒有鑄造銅元,主要流通方孔銅錢。辛亥革命后,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天下大亂,各地形成了軍閥割據(jù)獨立自治的局面,他們大多各自為政,自行造幣。南方諸省首先發(fā)行銅元,獲利頗豐。山西軍政府也不甘寂寞,據(jù)《山西文史資料》第六十三期等資料記載,1918年閻錫山從省外購回16部制作銅元的機器,并從南方招來熟練技工,在省城太原小北門外柏樹院千佛寺內(nèi)的陸軍修械所內(nèi)設(shè)立銅元廠,該廠從社會上大量收購銅錢,熔化后改制成銅元。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撤銷銅元廠改為太原兵工廠,銅元停造為止,前后歷時8年,最高日產(chǎn)銅元120萬枚,當十銅元 即一枚銅元相當制錢十文 共造451608172枚(另一說為421138994枚),當二十銅元共造23257023枚。獲利約360余萬元。山西銅元數(shù)額之巨,獲利之厚,在民國時期各省中應(yīng)名列前茅。
山西壹枚開國紀念幣,即為山西鑄幣之初(1918年)所造,此錢大都是從流通幣中揀出,此種山西造紀念幣有二種版式,一是臺灣藝術(shù)圖書公司出版,孫仲匯先生主編《中國古錢》內(nèi)有收錄,正面五色旗旗幅布局合理,有飄動感,兩側(cè)卷草花五圓點,此幣和我的壹枚相合;另一是鄭仁杰先生編的《中國銅元
鑒賞》,兩側(cè)為卷草花五角星,大陸錢幣書籍收錄的多為第二種版式。因為山西以前沒有鑄過錢幣,最初鑄品為山西開國紀念銅幣,經(jīng)驗和技術(shù)都不成熟,特別是在雕版及鑄工方面都存在不盡人意之處,致使此幣文字及圖案均較為拙劣,文字突起部分不明顯,較易磨損,因此品相不佳,后來改版大量鑄造了具有山西特點的“壹枚”和二十文“中華銅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