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快報 福建陳阿泉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fā),清政府被推翻,辛亥革命勝利后,新疆喀什造幣廠由于道庫歲入較豐,有足夠的白銀貯存,除可保證喀票兌現(xiàn)外,立即著手革除象征封建帝制的蟠龍圖案餉銀,改鑄象征漢、滿、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平等的兩面交叉五色旗餉銀。
該餉銀正面中央鑄印“中華民國”四字,上方紀值“餉銀五錢”四字,下方紀地“新疆喀造”字樣,左右兩側各有花飾。背面中間上下方均刊印老維文,維文自上而下逐行讀為“JONGHAMINGKOI”(餉銀五錢),維文之間嵌有阿拉伯文小字紀年。左右主圖案為雙五色旗交叉的北洋政府國旗,但旗面不是五道橫條而是豎條,豎條內空白無花飾。造成如此重大的設計錯誤,可能與新疆地處邊陲,交通、通訊不便,幾經周轉,時日很長,造幣廠生產又不能停頓待命,在此情況下,造幣廠倉促按“五道豎條”制模,而不是按國旗“五道橫條”。這種名不副實,不倫不類的國旗,除新疆外,在中外銀幣鑄造史上獨一無二,極為罕見。
這種新疆喀什鑄造的餉銀,于民間2年(1913年)開鑄,直至民國5年(1916年)止,前后僅4年時間,它是辛亥革命后新疆最早體現(xiàn)革命政權的鑄幣,由于時間倉促,使這枚餉銀在設計上出現(xiàn)錯誤,制作上也顯得比較粗糙,但這絲毫無損它所包含的特殊價值,尤其是它在民國政權建立后的第二年,便從這個多民族聚居地的造幣廠工匠手中誕生,這正體現(xiàn)了辛亥革命那種迅雷不及掩耳的氣勢。從這一意義上說,新疆喀什造餉銀理所當然地應被排入革命歷史文物的行列。此外,這種餉銀僅鑄造五錢面額一種,但它版式復雜,如以正面外圈左右側的花飾區(qū)分,有小五角星、實花星、六瓣小花朵、帶枝蔓的大花和帶底座的小花束等不同版式,其中以帶底座的小花束較難得。
![](http://www.ssrb.com.cn/img/2008-07/08/G09C100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