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 作者:劉 征 王靜美
天策府寶子錢
天策府寶母錢
乾封泉寶背天、背策、背天策
銅鑄天策府寶為泉界大名譽品之一。存世40余枚中,5枚鎏金、1枚鎏銀、1枚背有龍鳳者,其余為子錢和母錢。多數(shù)子錢直徑約3.8厘米,重33克(圖1)。而其中較少見的母錢到底什么樣?
要認清此錢,首先要了解我國傳統(tǒng)鑄造工藝三大發(fā)展階段:第一階段為春秋戰(zhàn)國以后使用的平板范豎式澆鑄法;第二階段為西漢以后使用的疊鑄法;第三階段為隋唐以后使用的母錢翻砂法。天策錢鑄行于唐以后五代十國(907年至960年)時期,故一定有母錢。
母錢即錢模,分雕母和鑄母。雕母有木、牙、鉛、銅四種質(zhì)地。木、牙雕母直接呈請皇帝選審;銅、鉛雕母也叫“祖錢”,用于翻砂做鑄母。鑄母有銅鉛兩種,再次翻砂即可鑄成子錢。銅鑄母小于雕母卻大于子錢,文字粗于雕母卻細于子錢。按重量區(qū)分,一般重于子錢。圖2所示的母錢,此錢符合鑄母要求且有典型時代特征。實測直徑4.28厘米,重44克。其銅質(zhì)精良,鑄工精湛,色澤青中泛白,細密且光潔。錢文楷中含隸,剛勁有力,刀痕可辨。此錢字口挺拔,地章平整,面背外廓圓而深,經(jīng)挫磨修整的面穿高、平、方、深,背穿則殺其四角,挫痕清晰,方中見圓。比較圖1,子、母分明,圖2必是母錢無疑。但也有缺陷,說明什么?
其實,這種跡象符合母錢最后流程一般規(guī)律。官爐母錢鑄完一定量子錢后,都要將其毀壞,目的只有一個即防偽。再看圖2,穿裂、錢體變形,寶字王部無間隙。即便有人再次翻鑄子錢,一定有差異,時官府必然追究,依法行事,以達到壟斷錢幣的專有權(quán),穩(wěn)定通貨市場的目的。此外,筆者還見過宋、清母錢,宋母穿裂,面凹背凸;清母面輪上部被砸一坑,錢體變形,都可旁證母錢被毀的一般規(guī)律。然天策母錢外廓的花輪又做何解釋?其實,花輪錢是西漢末以后剪廓、磨邊等錢的變種,都是當事人取銅它用的結(jié)果。這種行為有缺銅或通貨膨脹等外因,也有人們利益驅(qū)動之內(nèi)因。直至近代,類如剪廓、磨邊、刻花輪的錢比比皆是。故圖2母錢的花輪為后世特有者謀利所致,楚馬殷為何要鑄天策府寶?其貨幣政策是什么?有何特殊之處呢?
馬殷(852年至930年),河南人,少為木匠,應募從軍。以其才智和勇猛,在潭州、瀏陽、朗口(常德)等戰(zhàn)役中屢屢建功,曾被唐任為潭州(長沙)刺史,武安軍節(jié)度使。不久,后梁滅唐,被封為武穆王,字霸圖,號天策上將軍,開天策府,都長沙,轄湖南八州及廣西東部地區(qū),始建楚國。據(jù)《十國紀年》載“時城中(轄區(qū)內(nèi))行鉛鐵錢,城外(轄區(qū)外)特用銅錢。”之后,又沿用唐乾封泉寶、乾元重寶錢名自鑄之,三類錢銅鐵并用,行使于當時社會。
由于楚缺銅,馬殷在貨幣政策上揚長避短,內(nèi)行鐵錢不外流,并采取一系例補充措施,以商立國。如它國橫征暴稅,楚則不斂稅,鼓勵百姓種茶植桑引栽棉,使“曠士盡辟”,茶遍山野,布密厚暖,機杼大盛,丹砂委積如丘陵,要道或集市茶邸林立,以致“財貨豐殖”。《資治通鑒·后晉紀》疏:馬殷“既得湖南,不征商旅,由是四方商旅輻輳……商旅出境,無所用之(鐵錢),皆易它貨而去,故能以境內(nèi)所余之物易天下百貨,(楚)國以富饒。”馬殷的貨幣政策在當時是成功的,在歷史上也是少有的。特別之處有四:一是以銅錢對內(nèi)賞功,對外大額交易,銅少則用在刀刃上。二是紀念建府,府邸為錢,揚名天下。天策錢是秦以后首鑄的面文紀地錢。三是堪稱楷書入錢之鼻祖。對宋錢書法全盛期的到來,有推波逐流之功。四是此錢在經(jīng)濟上銅鐵兩用,在書法上唐、楚兼顧,對南唐首創(chuàng)對錢,無疑起到過渡中的啟蒙作用。故天策府寶為藏家所愛,其母錢更顯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