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快報 河南張春嶺
初涉古錢幣收藏之門的人,沒有不喜歡崇寧大錢的。崇寧通寶折十大錢,錢文為北宋皇帝宋徽宗手書,被人稱為御書錢。該錢“書體勁瘦飄逸,如大匠運斤,庖丁解牛,生意盎然,再襯以鑄工的精湛,郭深肉細,相得益彰”,堪稱一絕,惹得眾多古錢收藏者愛不釋手。確實,該錢不論是錢文書法的考究,還是在鑄造技術方面都為上乘,堪稱為藝術品。后人曾把漢王莽、宋徽宗、金章宗三個朝代所鑄造的錢幣稱之為“三絕”。
然而,崇寧通寶的背后,卻有著更為豐厚的歷史文化信息。它的鑄造、流通、興廢過程中,包含了奸臣的心機、草民的血淚。它是一起冤獄的導火索,又是宋代二出滑稽戲中的重要素材。
崇寧大錢是因佞臣蔡京建議而鑄,折十大錢的重量只相當于三個小平錢,實際上是以不足值大錢來搜刮財富。推行大錢后,國家還廢止了折二錢的使用,強行命令百姓將所有折二錢上交政府,改換成折十大錢。實際上等于掠奪了百姓一半以上的財富。所以造成物價上漲,私鑄蜂起,百姓生活愈加困難。所以它理所當然地遭到了民眾的抵制。《宋史》記載,剛開始發行崇寧大錢時,揚州城里“市區晝閉,人持錢買物,至日旰,皇皇無肯售。”當時朝廷用了許多法子,才使民心安定下來。可是過了不久,“新鈔法行,舊鈔盡廢,一時商賈束手,或自殺。”
到了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朝廷為了控制越來越嚴重的通貨膨脹,在今浙江、福建一帶,禁止鑄造和使用大錢。誰家藏有大錢,官府就派兵進行搜查。這一來,華東一帶的百姓就倒了大霉,多少年積累的財富就這樣白白被官府剝奪了。于是,百姓們便在夜里用船將錢一罐一罐地運到江心,沉入江底,希望有一天官府取消禁令時取出再用。后來沉入江底的錢罐隨著流沙移動到了很遠的位置。到了明朝萬歷42年,在江蘇江陰縣才發現了這些宋朝錢幣。
除了正史的記載,崇寧大錢還可以在宋代的滑稽戲里找到蹤跡。當時伶人演劇,一人取大錢買湯,賣者無零錢可找,只得勸其多喝幾碗,結果喝得肚飽氣脹,連聲嘆息說:“幸虧相公鑄的是當十錢,要是當百錢可害死人了”。
普通的崇寧大錢因存世量大,價格一直不高,錢幣愛好者都能玩得起。一枚崇寧通寶在手,摩挲把玩之余,思接千載,評點興衰,收藏的樂趣盡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