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srb.com.cn/img/2008-04/15/D23C1402-1.jpg)
![](http://www.ssrb.com.cn/img/2008-04/15/D23C1402-2.jpg)
■來源:收藏快報 福建衛華
昭武通寶是吳三桂于昭武年間(1673—1678年)鑄造,其版式有小平、折五、折十型。小平楷書錢比較多,一般光背,小平篆書的比較少。其他的折五、折十型錢幣都是篆書大錢,背“一分”。
吳三桂明末曾任遼東總兵,封為平西伯。李自成起義軍進入北京,曾對其招降,他率領精銳,滯留山海關。到清順治元年(1644年)山海關之戰,得多爾袞之助,擊敗農民起義軍,引清兵入關,被封平西王。他積極鎮壓各地抗清斗爭,順治十八年(1661年)他發兵緬甸,俘桂王朱由榔并將其絞死,率重兵屯聚云南。康熙十二年(1672年)又聯合耿精忠等人發動叛亂,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1676年10月,隨平西王吳三桂起兵反清的耿精忠、尚之信相繼降清,正在湖南衡州的“三藩”領袖吳三桂也處于清軍的圍剿緊逼之中。此危亡逼近之時,吳三桂卻匆匆在市郊南麓筑祭壇即任皇帝。康熙十七年三月一日這天,當吳三桂“登壇行兗冕禮”時,忽然天陰下起大雨,儀仗、鹵簿被雨打濕,泥污不堪,就儀也就“草草而罷”。就儀后,造新歷,制新錢幣,曰“昭武通寶”。吳三桂改元稱周后鑄制的“昭武通寶”新錢,傳到三桂轄區內百姓手中,當時就有人利用時讖指斥他的“昭武”年號。傳出一首歌謠:“橫也是二年,豎也是二年。”以“昭”字橫豎都是二筆而編的。還有的人,對“昭武”兩字作這樣的解釋:析“昭”字為“斜日”、“刀口”(即“召”)。日已過午,不可見照,而“斜日”又在“刀口”之側,主兇兆,謂吳三桂不久必死!果不其然,沒有多久,清軍就剿滅了吳三桂。叛亂平定后,吳三桂鑄行的錢幣,也退出了貨幣流通舞臺。
這枚篆書大錢,背“一分”,目前價格在100—250元之間,雖然市場價值不高,但“昭武通寶”是在衡陽鑄造發行的唯一古錢幣,特別是篆書的昭武有一定的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