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一位藏友近期在江蘇揚州購得一枚直徑2.6厘米、重5.4克的和同開王爾古銀幣。和同開王爾的“王爾”就是今天珍字的異體字,但圍繞這個“王爾”字泉界還曾有過一場爭論。
和同開王爾幣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批自鑄官幣。公元707年末日本崎玉縣秩父市黑谷首次發現銅礦,次年秩父地方迅速將開采的銅礦樣品呈報給日本皇室,這對于金屬資源貧乏、國內貨幣流通依賴于中國和朝鮮半島流入的日本島國來說,是一驚天喜訊。為慶賀這一歷史性發現,元明天皇下詔改當年慶元五年(中國唐代中宗神龍四年)為和同元年,并于公元708年5月、8月分別按中國唐朝開元通寶制錢式鑄造出面文“和同開王爾”的銀、銅幣作為日本首次自鑄法定貨幣。
“和同開王爾”中,“和”字意為大和民族,也是日本的古稱;“同”為“銅”字簡寫;“開”字可以理解為開始通行之意。那么,“王爾”意是什么呢?我國史學家郭沫若先生在1972年發表觀點認為,“王爾”是繁體字“寶”的簡略,依照郭老觀點,和同開王爾應讀作“和同開寶”。但日本多數學者認為“王爾”是漢字“珍”的異體書寫,既然和同開王爾是日本仿制唐開元通寶錢式(唐開元通寶與日本和同開王爾首鑄期差為87年),日本在中國東漢時又曾被封為委奴國,那么按照中國古文字回避習慣,“王爾”不可能是寶,而只能是珍,因而和同開王爾讀作“和同開珍”更妥當些。據日本錢幣史記載,和同開王爾銀幣僅流通了一年有余,且多數作為贈禮使用,因而存世極為珍稀。在中國,和同開王爾銀幣也僅見1970年10月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有出土窖藏5枚的記錄,揚州這枚傳世的和同開王爾銀幣與陳列于陜西省博物院兩枚同名銀幣文字氣息基本相符。
那么,揚州這枚傳世的和同開王爾銀幣是1000多年前日本遣唐使阿部仲麻呂或者吉備真備等訪華時攜帶的贈品之一嗎?還是唐天寶年間日本學問僧人榮睿邀請當時在中國揚州大明寺主持高僧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傳法時的遺存?當年和同開王爾銀幣入境中華的又究意有多少枚?這些已無資料考證,只留待后人遐想。但有一點無疑:和同開王爾古銀幣是中日兩國友好交流的千年見證,必將引起中日友好人士的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