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方孔錢上盛開著一種奇異的小花,這就是花穿錢。花穿錢到底是怎么產生的?泉界有過種種分析,或為“次品”說,或為“錯位”說。簡言之,就是錢幣鑄成后加工打磨時,加工錢緣多用方形棒穿入錢的穿口,磨掉殘留在緣上的流銅。在最初沖鑿流銅時,有因沖鑿“失誤”破壞廓邊的情況。這種“失誤”產生的沖鑿“缺口”。其后再經過二次沖鑿,清除穿角上的流銅,便會彰顯八角形態,出現真正意義上的花穿錢。通俗的說法則認為,花穿錢的形成過程可以簡單概括為:第一次砸“四角”沒有砸好,砸歪了;故而第二次來個亡羊補牢,猶未晚矣,于是便出現了“八角”。
上等精品花穿錢的基本特征是:錢面內郭有等距“缺口”,“缺口”有一定深度,且呈圓弧形。錢面、背均呈八角穿孔,背郭邊上凸顯的“月牙”鑿痕極為標準。這種深口、等距、形美的花穿錢,有藏家稱之為“四缺紋飾”錢。
花穿錢美得別致,且價格低、贗品少,可以說為普品錢幣的收藏開辟了一條蹊徑。所謂“渣山開礦”,筆者收藏的絕大多數花穿錢,都是從“渣山”中“開采”出來的。如一枚三國蜀直百五銖試鑄大樣花穿錢,此幣屬早期厚重型初鑄試樣,大型厚肉,徑2.75厘米,厚0.3厘米,重9.39克。綠銹入骨,自然生動。其花穿形態精整美觀,算得上是花穿錢中的精品。又如一枚年號花穿錢“漢興”。“漢興”是漢昭文帝李壽漢興年間所鑄,青銅質,形薄小,錢文隸書,分橫讀直讀兩種,錢文不甚清晰。“漢興”年號錢是有始以來首次將年號鑄于錢幣上,開了年號錢的先河,錢幣本身就頗值得收藏品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