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b-h.com/upfile/wangdan/20081016/2008101515485285874.jpg)
日前,在河南安陽一次同時出土了100多枚小型鉛質殉葬錢。查我國以前的殉葬錢出土狀況,一般平民墓殉葬錢數量都在幾枚左右,這次同坑一次出100多枚,比較少見。
迄今為止,我國所見最早的殉葬錢出現在商代,安陽小屯村“婦好”墓(商王武丁妻)遺址中發現了6000多枚海貝,在其他商代普通庶人小墓也常發現有幾枚或幾十枚不等的海貝作為陪葬。海貝在當時是貴重物品,可以用來作為裝飾,也可以作為交易使用(貨幣的雛形),這說明商代已經開始了用“錢”殉葬的風俗。
之后代代傳承,家境富裕者多用當時流通錢幣或黃金飾物陪葬,王侯貴族則更加講究,除流通錢外,亦常見自制之金、銀、銅質等仿流通幣與厭勝吉語錢。
西漢宣帝杜陵墓陪葬坑中便發現許多銅鑄小五銖錢,制作十分精美,據考系(上林三官)專為皇室所鑄殉葬錢。漢武帝庶兄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出土時,人們也發現墓室中置有4000多枚五銖錢。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出土后,考古人員在神宗皇帝及孝靖、孝端兩位皇后棺中發現除置有100枚金幣外,尸身下同時鋪滿銅錢。
平民百姓的殉葬錢多為鉛質。我國各地曾先后出土墓葬或窖藏的各種鉛錢,如鉛質郢爰、鉛質圜錢、鉛質大泉五十、鉛質五銖等。這些鉛錢一般是民間私鑄或作殉葬錢用,并非真正官鑄流通貨幣。
此番安陽出土的百枚殉葬錢,直徑均在15.5毫米至16.5毫米之間,厚度在1.2毫米至1.8毫米之間,無外郭。由于錢小,且僅作陪葬而非正用,故正面和背面皆無任何文字或紋飾。
內穿有圓形、方形,部分有內郭,如圓孔有內郭、方孔有內郭等,另有一些內郭不太明顯。經過仔細觀察,此批殉葬鉛錢原鑄造范型應該都是有內郭的圓形圓穿型,方形穿是由于鑄造不精,有些內穿未鑄透,鑄成后未透的再用方形錐狀物打制而成。此外還發現有未鑄透的有郭圓孔錢,重新打穿但位置打歪了,使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過程。
粗糙的工藝與殉葬錢的性質相吻合,這種小型無文字、無紋飾的殉葬錢目前還是第一次見到。其中60枚完好無損,38枚由于埋藏腐蝕有缺裂現象,另有碎片殘渣一些,估計總數110枚左右。由于年代久遠,埋藏時間較長,用放大鏡觀察某些錢表面有不規則的龜裂紋與土沁,斑駁中也讓我們領會到一絲古老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