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金幣網
在陳堅泉藝收藏館參觀,如同走進了一座藝術的殿堂。一枚枚金銀銅幣章,栩栩如生,既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上佳之作,也有新時代新風格的藝術精品。這些鑄造精美、雕刻精細的幣章,都是由原上海造幣廠高級工藝美術師陳堅精心收藏的。
陳堅提供給筆者一份個人收藏內容:收藏當代幣章,主要為大銅章,特別是收藏其中的精品與稀品,注重收藏品位與收藏文化。當代大銅章,分成18個專題。每枚章都有一份收藏卡,記有名稱、圖案、材質、發行年月、制造廠、設計者及發行量等。有代表性的品種還附有詳細的有關資料,如鑄行年代、歷史背景、藝術價值、風格特征和新聞媒體的介紹與評論,同收藏品有關的簽名、題詞,首發式或新聞發布會的照片等。
由于陳堅醉心于收藏,外加得天獨厚的工作條件,使他積累了大量有關現代幣章設計藝術的第一手資料,用足以信賴的歸口檔案,組成了一個國內罕見的個人幣章收藏館。由他牽頭組織的“上海大銅章收藏沙龍”,是滬上惟一的大銅章愛好者之家,現已發展成為“上海大銅章藝術委員會”,在上海收藏界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在陳堅的策劃下,先后舉辦了“上海首屆大銅章收藏展”和“滬浙大銅章學術研究及精品展示會”。可見,大銅章已成為他畢生追求的主要事業。
公元2000年是中國傳統的庚辰年,民俗稱千禧龍年。在喜迎世紀之交和千年更迭的歷史時刻,上海隆重舉行了“中華龍藝術收藏展”,由收藏者展示的以“龍文化”為內容的優秀藝術品,凝結了炎黃子孫的共同心愿并表達了喜慶的心情。展覽主辦單位之一的上海造幣廠,特意鑄造紀念大銅章一枚,由陳堅作為該章的設計雕刻者,在構圖形式和雕刻手法上力求有所突破,追求新、深、精,突出“畫龍點睛”的題材。從“龍展”到“龍章”的設計,以珠聯璧合的“龍形象”來表現中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優秀文化遺產,具有永不衰竭的藝術魅力。在這次“龍展”活動中,陳堅設計的“龍章”,成為新世紀到來之時的一段佳話。
“熊貓”金幣設計者
由收藏可見陳堅探索泉海的真誠。當然,陳堅真正的藝術背景是一位幣章設計者,他曾在1983年設計了轟動世界的中國“熊貓”金幣。
說到熊貓金幣,陳堅充滿了自豪感。1981年初,國家決定設計和制作中國熊貓金幣,上海造幣廠承接了這項重大的任務。主要設計者陳堅,通過在動物園對熊貓反復進行觀察,在認真寫生并對數十張畫稿反復推敲的基礎上,決定摒棄自然主義的表現形式,有意識地將裝飾畫上熊貓的表現特點做適度的變形和夸張。于是,一幅熊貓捧著青竹,身軀微側,似乎向人們頷首問候的熊貓圖誕生了。在鑄幣工藝中,將圖稿雕刻成模,是難點之一。熊貓天賦的黑白兩色以及皮毛柔和的質感如何藝術地表現,也成為當時的難題。在借鑒古代雕刻家創造的將形象的某些凸出部分進行凹雕處理,由于光線的反差產生浮凸效果的表現手法上,熊貓金幣大膽地運用了木刻創作中的刀法技巧加以處理,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在形象上不僅具有立體感,而且飽滿生動、富于變化和具有質感的我國第一枚熊貓金幣終于誕生了。
1982年秋,當熊貓金幣在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
家發售時,立即得到了廣大顧客的好評和贊美。在此基礎上,1983年版的熊貓金幣又開始設計鑄造了。陳堅選擇了熊貓在竹林前行走的動態,在形象、結構上把它處理得更加活潑,而且在底部增加了一個“灰面”,使熊貓的黑與白顯得更加突出、明朗。這一枚熊貓金幣在1983年度世界硬幣比賽中獨占鰲頭,榮獲了該年度世界最佳金幣獎。在1986年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評比中,熊貓系列金幣亦獲得百花獎中的“金杯獎”。
熊貓金幣的獲獎,標志著我國精制貴金屬紀念幣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在各國激烈角逐的這個領域里,我國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美國《新聞周刊》曾稱贊熊貓金幣“確實富有魅力,人們已成了它的狂熱追求者”。上海造幣廠資深總工程師王道一先生贊揚陳堅的代表作1983年版熊貓金幣,為國爭了光,實現了醞釀多年的“趕超國際水平”的愿望。
首套中外合作鑄造的紀念幣于1986年由上海造幣廠與英國皇家造幣廠合作設計,雕刻了一組為紀念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成立25周年的金銀紀念幣,這是建國后我國首次與外國合作鑄造的紀念幣,為籌集資金進一步開展保護珍稀野生動物活動,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25個國家共同舉辦了參與鑄造與發行這套紀念幣的國際大型活動,這套紀念幣包括了3種金幣和25種銀幣,中國的牦牛和大熊貓分別被列為金幣與銀幣的品種,并商定由中英兩家造幣廠共同設計雕刻,由上海造幣廠鑄造,陳堅與英國雕刻師共同探討了大熊貓在雕刻上的處理形式,采用寫實手法雕刻的大熊貓銀幣與牦牛金幣組成一組的方式正式向全世界發行。
泉藝高峰攀登者
我國流通硬幣的品種、材質、題材、工藝等均受到國家規定的嚴格制約,而紀念幣(章)生產卻是一片廣闊的天地,設計師和鑄造者們可以插上想像的翅膀任意翱翔,他們的聰明才智在改革開放后的20多年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陳堅正是這一時期的幸運者。
也許是機遇的巧合,從1963年跨出上海市美術專科學校的校門,21歲的陳堅便踏入上海造幣廠(時稱614廠)的大門,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造幣設計雕刻人員之一。在開拓錢幣藝術的天地里,陳堅實現了人生事業的夢想,他在上海造幣廠辛勤工作的40年間,刻苦鉆研,勇攀高峰,成為國內外有一定影響與名望的錢幣設計師。
陳堅的作品,僅設計雕刻的紀念幣、章就達300余種。自1979年起,他先后參與了“建國30周年”、“奧運會”、“希望工程”、“香港回歸”、“亞運會”、“世界女子足球賽”等重大選題的紀念幣及多種紀念章的設計和雕刻,其中在1992年雕刻的“奧運女子跳水”銀幣獲得該年度的世界十佳硬幣獎。此外,“北京風景紀念金章”、“李白”、“畢加索”、“魯迅”、“十二星座”等大銅章都成為陳堅的得意之作。
對作品講究品位、創新與內涵,是陳堅的一貫風格。在設計紀念幣“希望工程”中,他著重刻畫了女孩的倔強、渴望的神態,表現出孩子凝思的動態,用含蓄與象征的藝術手法,給人一種回顧和想像。在創作世界藝術大師“梵高”大銅章時,陳堅又將大師那種求新、探索的精神表現在設計雕刻上,配以梵高的名作《向日葵》為底面裝飾,這枚銅章是世界著名現代派的畫家系列大銅章繼“畢加索”、“馬蒂斯”之后的第三枚,整個系列在風格上既統一,又有各自的特點,體現了粗獷、強力、自然、大氣的特色。
新中國第一套精制紀念章是北京風情,一套四枚,圖案分別為北京長城、頤和園、天壇、故宮。直徑27毫米,成色91.6%,每枚含純金15.551克,限量2000套,1979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委托香港寶生銀行作為香港地區的總經銷,在香港地區首發,設計鑄造工藝精湛。鑄行成功為以后我國鑄造各種貴金屬紀念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為以后我國貴金屬紀念幣源源不斷地走向世界市場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這套紀念章由陳堅等四位設計師參與設計雕刻。
新中國第一套貴金屬紀念幣。1979年10月1日國務院授權中國人民銀行首次發行一套貴金屬紀念幣,這套由上海造幣廠與沈陽造幣廠共同設計,由上海造幣廠鑄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紀念金幣共四枚,正面圖案統一為國徽,背面圖案分別為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和毛主席紀念堂,成色為91.6%,每枚含純金0.5盎司,幣面400元面值,直徑27毫米,發行量70000套,體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人民前仆后繼,創建了新中國,并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獨立自主、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強國的主題。這個紀念幣定稿后由兩廠設計人員及陳堅等5人負責雕刻這套首次由我國自行設計雕刻,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貴金屬紀念幣向國慶30周年獻了一份厚禮。
陳堅出生于浙江紹興,他的人生旅途的前20年就是在家鄉度過的。他對故鄉深沉的情感同樣表現在設計之中。魯迅紀念大銅章和大銀章就是陳堅最早帶有探索性、花大力氣構思設計的作品。為了追求新穎、有內涵、有品位的形式,打破那種根據照片雕刻得光溜溜的程式化的塑造法,陳堅力求“形似”,更求“神似”,以粗獷、自然、以少勝多的塑像雕刻特點進行設計。在大銅章構思時,以魯迅先生的名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作為主圖的襯托,顯得十分莊重。又以魯迅故鄉的茴香豆、竹籃、辮子等以物代人的圖飾,更增加了畫面的內涵和藝術感染力。大銅章的背面以曲線、直線、方形、圓形、點線面及陰刻、陽刻等不同手法來烘托雕塑的主題,富于現代感。同樣在魯迅大銀章的設計上,為達到既統一又有區別的表現形式,陳堅又以魯迅筆下的人物——阿Q、祥林嫂、閏土、水生、假洋鬼子及紹興的小橋、戲臺、烏篷船等水鄉小景作為主體圖案,概括地表現了魯迅的代表作與時代特征。
鑄幣從流通領域進入收藏領域以來,除了繼續發揮作為交換媒介這一主要功能外,還像其他藝術品一樣被人們所收藏,并傳至后代,從而大大提高了鑄幣自身的價值。同樣,作為錢幣的補充,紀念章的產生,既滿足了國內外重大事件的紀念和消費需求,又成為收藏者追求的珍品。陳堅既是幣章的設計者和收藏者,又是集幣章之粹的研究者,他先后主編和參與編輯了《中國當代大銅章》、《中國現代紀念幣》、《中國當代幣章》等圖冊,在這些珍貴的資料匯編中,以平面和立體的結合,容納了更為豐富的內涵,顯示了制造者的才華,又以筆和刀的結合,凝聚了思維的力量,展示了幣章特有的個性和文化。
(戎國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