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搞收藏的,恐怕沒有一個人沒上過當、受過騙的。我在收藏紙幣過程中,也不例外。按鈔友的話說,就是交學費。怕交學費的就難以真正踏入收藏領域,就難以有所作為。
我在開始收藏紙幣時,一般是按圖索驥。書上有的品種,價錢又不高,就敢買。書上沒有標明的品種,就是遇上了也不敢買,怕上當,結果往往錯過收集珍稀“離譜”紙幣的機會,話又說回來,如果不具備收藏知識,見到“離譜”的紙幣就盲目出手,就要付高價學費了。從我收藏紙幣的經歷來看,這兩種“錯誤”我都犯過。
記得我剛收藏紙幣不久,在復興門外禮士路附近花園內一個自發的錢幣交易市場內,發現一枚東北銀行吉江券,面額10元,左側圖案為火車,褐色。
我當時拿出書來核對時,發現與書上介紹的圖案不符,心里直犯嘀咕,又見這枚紙幣印刷不精,且價格較高,就放棄了。當我再次回到這個地攤時,見一個人已經購買了這張紙幣。我關切地問:“這枚紙幣有把握嗎?”那人回答:“沒問題”。我又問:“為什么與書上介紹的圖案不符呢?”那個人笑了笑說:“書上標出的紙幣并不全,只能供參考。徐楓先生書上列出的北海銀行紙幣只有127種,而我們在山東就發現了140多種。這枚吉江幣也是遺漏的品種”。聽他這么一說,我后悔極了。直到現在,我也沒有收藏到這枚紙幣。
人們常說:一種傾向可能掩蓋著另一種傾向。當我知道書上所介紹的品種并不代表這家銀行所發行的全部品種后,一種收藏“離譜”幣的欲望油然而生。結果由于學識淺薄,又使我付出了一定的學費。有一次,我在潘家園舊貨市場發現一枚美鈔公司印刷的5元券,圖案右邊是古代的亭閣,正面圖案墨色,背面圖案是綠色,凹版印刷。票面上方印有中國銀行行名。我拿出書來仔細對照了半天,也沒發現這枚紙幣的記載。我心想:“這枚紙幣從印刷工藝、紙張來看都沒問題,恐怕是‘離譜’幣了”。于是我花了200多元錢把它買到了手。為了證明這是一枚離譜幣,我找到了趙隆業先生,他一見這枚紙幣就說:“你上當了”。我急忙問:“怎么上當了?這枚紙幣是真的呀”!趙先生說,“紙幣是真的,行名是假的。是把殖邊銀行行名刮掉后換上中國銀行行名的。”我一聽這個氣可大了,我買時那小子騙我說一共發現三張,還讓給徐楓一張呢!使我對此幣堅信不移。我真想找那個賣幣人算賬,后來我一想,騙人的人總會有的,誰讓自己學識淺呢,就算交學費吧!
在這以后,我還上過幾次當,也收集了一些“離譜”幣,總算打個平手吧!實踐證明,要想在收藏紙幣的領域里,少交學費,必須警惕紙幣收藏中的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