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紙幣的收藏給錢幣市場開辟了新的天地。縱觀人類文明的貨幣史,它在經(jīng)歷了實物貨幣,金屬貨幣和以金屬貨幣為主,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以紙幣為主的貨幣時期,人們對錢幣的收藏和研究,也在不斷地延伸。同時,紙幣與金屬幣,尤其是與我國歷代的古錢幣相比,它具有時代近、品種范圍小,易學易懂易集等特點,所以愈來愈受到廣大錢幣愛好者,特別是初涉錢幣收藏的年青人的青睞。
但是,收藏紙幣也像收藏其它門類一樣,要集好集全某一套紙幣,做到收集系列化,也非是件易事。就一個人的知識、精力和經(jīng)濟而言,不能四處出擊,見票就集,那只能耗時耗力,事倍功半。還是要以自己的愛好和現(xiàn)有基礎(chǔ),如對某個時期的某種紙幣比較熟悉,或者又有了一定的數(shù)量基礎(chǔ),就應(yīng)該集中精力,把重點放在一個或兩個專題系列上,其他品種可兼而集之。這樣做,容易形成氣候,具有自己的特色,也便于欣賞和研究,進一步提高個人的收藏興趣。在方法上,有人主張先集后學,即在廣泛收集的基礎(chǔ)上,逐步了解熟悉某種紙幣的歷史背景、文化藝術(shù)價值,以及它的不斷變化的市場價格等等。也有人主張先學后集,亦即在學習的基礎(chǔ)上掌握了部分集幣知識以后,再到社會和市場上來收集,以便少付“學費”,少走彎路。其實,最為合理的方法還是邊集邊學為好,也就是在收集的實踐中不斷學習,在學習錢幣知識基礎(chǔ)上不斷收集。在藏品不斷豐富的同時,錢幣知識也得到提高,達到藏品和知識同步增長。
我們收藏紙幣,可以欣賞研究它的文化、歷史價值。因為紙幣的發(fā)行和流通,都反映著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科技文化狀況,它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了解研究某時某地的社會狀況提供了歷史見證。尤其是紙幣的圖案設(shè)計,無論大山名川、人物景觀,或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都貼近時代,反映生活,具有很強的時代氣息,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是一幅幅精美異常的歷史畫卷。我們通過紙幣的收藏和研究,可以增長知識,豐富生活,陶冶情操,從而得到美的享受,感受到收藏后的樂趣。
世界上任何收藏,都有它欣賞和收益的雙重意義。我們收藏紙幣,并不是一種單純的付出,而是一種儲蓄,或者說,是一種投資。從長遠意義上說,它既能保值,又能升值,有時甚至會獲得可觀的收益。
隨著國家經(jīng)濟形勢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生活的不斷改善,文化素質(zhì)的不斷提高,紙幣收藏隊伍正在日益壯大,紙幣的升值是必然趨勢。另一方面,紙幣的發(fā)行是受到國家嚴格控制的,它的流通有一定周期,一旦停止使用國家又及時回收,其存世量一般不會太多。特別近幾年來,有的紙幣身價倍增,已從原值的幾倍、十幾倍,猛增到幾百上千倍。盡管如此,還有人熱衷收藏。像我國第一套人民幣中的“蒙古包”、“瞻德城”、“牧馬”等珍罕品種,目前的市場價格都在幾萬甚至十幾萬元人民幣了。1957年發(fā)行的第二套人民幣10元券,前幾年的市價也只有4-5千元,現(xiàn)在已經(jīng)升值到2-3萬元了。再如今年七月國家宣布停止使用的第三套人民幣,其中帶水印的背綠壹角券,去年還只有200元左右一張,現(xiàn)在市價上漲到8-9百元。據(jù)行家們介紹,有些中高檔紙幣的價格,大約2-3年就可能翻一番,低檔品種的紙幣,平均五年左右也會翻一番。由此可見,我們收藏紙幣,不但可以欣賞、研究它的文化歷史價值,而且還能獲得一定的甚至可觀的經(jīng)濟效益。
來源:鹽城錢幣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jīng)被作者于2005-3-1 21:01:45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