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 琛
本稿所有權屬作者、中國集幣在線和《金幣資訊》報,如需引用,請務必署名,并注明摘自“中國集幣在線”(www.ccbczpx.com)和《金幣資訊》的字樣,謝謝!
彩金銀幣是目前幣市的驕子,絕大多數品種的市價均高于同規格的本色金銀幣,加上從2000年彩金銀幣在市場上獨領風騷,演繹了一波蔚為壯觀的飚升行情,因此該板塊已脫穎而出,成為了金銀幣板塊中的中流砥柱。
不過,從近年來的市場認識看,許多人對彩金銀幣的認知度有迥然不同的看法,特別是那些局部貼彩膜的金銀幣,出現了一部分人將之歸屬于本色金銀幣家族的情況,另一部分人將之歸類為彩金銀幣板塊,以至于在系列板塊的歸屬上顯得混亂不堪,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這些品種合理的價格定位與走向。
那么如何正確認識彩金銀幣的范疇呢?其定義究竟如何表達。筆者認為,這應該是幣市集藏界人士必須澄清的問題,倘延續下去,即可能會造成概念上的混亂,猶如上個世紀80年代發行的紀念流通幣板塊那樣,將明明是特種流通幣的“中國珍稀動物”也歸入編號,迄今則無法改變,而近年來特種流通幣的發行已壓倒紀念流通幣,編號混亂的局面令集藏者無所適從。
為此筆者在此拋磚引玉,先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既然金銀幣前面加了一個“彩”字,那么顧名思義就是金銀幣制作過程中加上彩色工藝而形成的產品,均應該列入彩金銀幣,而不用去管一枚彩金銀幣上的彩色比例多寡。如此區別可以非常簡單地區分本色金銀幣和彩金銀幣的概念,至于市場上認為彩金銀幣存在著“全彩”與“半彩”區別,那僅僅是在彩金銀幣概念下的區分,歸根到底均屬于彩金銀幣范疇。當然,在本色金銀幣與彩金銀幣之間,還有一種通過光線的作用形成的色彩變化品種――幻彩系列,但考慮到其工藝的制作方式與彩金銀幣和本色金銀幣截然不同,因此約定成俗歸類于幻彩系列,也是合情合理的。所以區別各種金銀幣歸屬的關鍵,就是制作工藝,只要抓住這個節點與特征,就可以很好地解決彩金銀幣的歸屬問題。
下面,筆者談談關于“全彩”與“半彩”的認識。許多人對“半彩”金銀幣有成見,認為不是正宗的彩金銀幣,這個觀點在上面的概念分析中已明確表述,這里不再贅述。事實上,從欣賞與保存的角度分析,“半彩”金銀幣在欣賞性、研究性和鑄造工藝上遠勝“全彩”金銀幣。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從金銀幣的傳統欣賞角度出發,一枚金銀幣的構圖、線條和鑄造水平,不僅反映了一個國家的金銀幣工藝水準,而且也是集藏者最為關心的欣賞價值所在,因此傳統的金銀幣水平的高低,主要就凸現在上述三個方面。但是大量的“全彩”金銀幣卻掩蓋了細膩的雕刻線條和鑄造水平,完全是以貼膜的色彩反映圖案,令雕刻線條固有的層次與立體感韻味消失,形成了厚此薄彼的不均衡現象。因此筆者以為在一枚金銀幣上是否采用彩色貼膜,必須從圖案的處理與欣賞性上出發,而不應該為了釀造彩色金銀幣而刻意忽視傳統雕刻線條的魅力。
事實上,近兩年來中國金幣總公司已開始認識到這種傳統與現代工藝相結合的優勢,象“申博”金銀幣即采用局部彩色的工藝,將雕刻難以展現的會徽色彩通過彩色貼膜展現,其他則利用傳統工藝鑄造,這種處理從整體上看,就顯得十分的和諧,增加了觀賞性,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倘這種方法也運用到即將發行的“2008北京奧運會”系列金銀幣上,將中國國旗、吉祥物、會徽和奧運五環通過彩色貼膜來展現,而其他圖案應用傳統雕刻線條處理,增加層次,相信要比全部采用彩色貼膜更加的賞心悅目。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有的放矢地采用局部彩色貼膜的彩金銀幣,應該成為中國金銀幣發行的主流,其作用就是將傳統與現代工藝完美結合,達到一種升華的境界。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5-2-1 21:54:51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