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載于2008年8月下旬的第十七期《錢幣》報上,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www.ccbczpx.com),謝謝!
很多認識、了解精制幣的朋友都知道:精制幣一般是指霜(鏡)面精制(Frosted Proof)。指幣面凸出部分為凝霜面,凹入部分為鏡面。而目前發現精制流通紀念幣中“毛澤東誕辰100周年”、“宋慶齡誕辰10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十周年”三個品種精制程度相對較差。甚至有人戲稱為“半精制幣”。而在同類鋼芯鍍鎳普制流通紀念幣中,自“鄧小平誕辰100周年”以后的品種,光亮照人,也有鏡面及噴砂的效果,精制程度并不比上述3個品種差。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精制不精,普制不普”的情況。記得曾有一位深資精制幣收藏家對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在馬甸郵幣卡市場,一位幣商拿一枚普制人民代表大會成立50周年紀念幣裸幣說精制幣也有裸幣,并拿手中的幣講該幣有噴砂和鏡面,符合精制幣的特征。曾令我的朋友一聲語塞,當然最終從幣邊滾字“J”的有無及與精制幣對照,還是有差別的?墒菫槭裁磿霈F這種情況呢?
其實縱觀新中國流通紀念幣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這種“精制不精,普制不普”的存在是有歷史原因的。
“毛澤東誕辰100周年”、“宋慶齡誕辰10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十周年”精制幣的鑄造量非常大,已知的裝幀數量都應當超過10萬。這么大的鑄造量,以當時的工藝水平,印模的消耗量是非常驚人的。而一付印模壓印的中后期產品的霜面和鏡面效果都要下降。并且上述三個品種印模所用噴砂顆粒較細,使得壓印出得紀念幣凝霜發暗,噴砂顯得非常薄。所以這三個品種與同期其它精制幣相比精制程度顯得差,出現了所謂“精制不精”。
同樣是鋼芯鍍鎳的“鄧小平誕辰100周年”以后的普制流通紀念幣,工藝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普遍有鏡面及凝霜效果。直到現在還有人將后期的普制流通紀念幣當成精制幣。當然拿“鄧小平誕辰100周年”流通紀念幣以后的精普制幣對照,精制幣的鏡面和噴砂效果還是明顯要比普制的要好。綜合起來區分難度不是很大。但這說明從“鄧小平誕辰100周年”以后采取了與以往不同的工藝,通過查閱資料簡述如下。
一、自“鄧小平誕辰100周年”紀念幣開始,首次在普制流通紀念幣中采取了二次壓印技術。多次壓印技術一直被認為只有在精制幣鑄造中才被應用。而普制幣采取二次壓印以后,紀念幣的品質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如果其它工藝依照從前,那么會有一個問題:印模的消耗量會成倍的增加。那下面我們談第二方面。
二、提高印模的耐印量一直是各造幣廠不斷努力的目標。精制幣印模的耐印量明顯比普制幣印模耐印量低,精制幣印模的耐印量一般只有區區數千枚。隨著印模制作工藝的改進和新設備的應用,普制幣印模耐印量由原來的兩萬多提高到數十萬甚至更高。尤其是印模表面鍍覆工藝的改進,極大提高了印模的使用壽命和壓印質量。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后期采用的鍍覆氮化鈦離子膜工藝,使得成本下降,污染極小,而且壓印出的金屬硬幣表面較前更加光潔美觀。這樣使得印模也可以采用精制幣的噴砂工藝處,而用其進行理進行大規模紀念幣生產。說到這里細心的朋友可能會問:如此一來生產效率不就下降了嗎?下面我們用第三個方面加以闡明。
三、大噸位高速壓印機等設備的應用,解決了生產效率問題。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工業水平的發展,各造幣廠先后淘汰了老式壓印設備,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自動生產線,使得流通紀念幣的生產在質量和效率方面都有了極大的提高。
當然還有許多工藝和設備的改進成就了今天“精制不精、普制不普”的現象。也正是由于我國造幣水平的不斷提高,才能使我國的造幣從建國初的落后局面發展到今天的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取得了足以讓國人驕傲的成績,才能讓我們看到今天類精制工藝大規模生產流通紀念幣,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造幣一定會有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