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hd:
請教浩洋先生一個問題:為什么現代中國貴金屬幣圖案和邊圈是不銜接的?都是有條斷痕(估計是工藝上的講究,我感覺很不自然)?但我們老錢幣(袁大頭的衣服是和邊圈連接的)和現代外國錢幣沒有?
*******************************************************************************************
南京浩洋:
jdhd兄觀察錢幣特征細致入微,我十分敬佩!
請不要說請教,因為我不是錢幣鑄造機構專業人員。和兄一樣,都是錢幣愛好者,我們彼此之間是相互交流和學習。
就兄提出的這個問題,我也感到絕大多數硬幣的幣面圖案與幣緣之間留有一條縫隙(即“斷痕”),如同一條“海峽、運河”,寬窄不一,其長短一般視幣面圖案左右寬度而定。它們的共同特征是:“海峽”的工藝質量與“大海”是一致的。在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雕刻刀的痕跡并常留有微量的金屬殘渣。
在國內外的近、現代機制幣中,存在著圖案與邊緣不連的硬幣,如民國“孫小頭”開國紀念幣和孫中山帆船銀幣等等。同時,我國現代幣中存在圖案與邊緣相連的硬幣,不過數量微乎其微,有一個特點:圖案要比邊緣略低一些,不像“袁大頭”軍服與幣緣幾乎是平的。如新中國的聯合國婦女十年銀幣,右側美女的長發就與幣緣銜接,但她的頭發高度是低于邊緣的。
為什么會普遍存在不銜接的現象?目前,我還沒找到造幣理論上的明確答案。
不過,我們可以結合錢幣設計師撰寫的文章來探討這個現象:
1、是屬于設計人員設計理念的問題。因為“不銜接”,不是固定出現在同一位設計師設計的不同硬幣上,而是古今中外都有,是否可理解為設計師為了明顯區分錢幣表面功能而為?至于偶而出現極少數的“銜接”幣,其動意也應看作設計師個人藝術表現的手法和對幣面布局的某種考慮。
2、是相對于設有邊緣硬幣的視覺反映。在絕大多數機制中,錢幣都有邊緣。由于幣面狹小,當需要表現錢幣主題時就只能截取畫面的某一小部分,基本上呈半圓型或“U”狀緊臨幣緣左右布置(少數居左或居右),與邊緣形成“海峽、運河”。但是,我國現代金銀幣中,也有不少硬幣的正反面或單面沒有邊緣,如2001年熊貓金銀幣、2002年幣博會銀幣、石窟金銀幣等等,此種幣就不存在“銜接”、“不銜接”問題,而是無限延伸。
3、兄提到的工藝問題,我感到“海峽”要比“銜接”的工藝難度大。而“不自然”應屬于錢幣鑒賞者審美觀范疇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