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經常灌水
來源:金幣投資網
經常有人把全國人口或者高收入人群一類的數據和某些金銀幣的發行數量做比較。比較是不錯的比較,想法也是很美妙的,可惜他老人家知道79年至今已經發行了多少枚金銀幣嗎?
根據本人不完全統計:自中國現代金銀幣開始發行以來,已經鑄造銷售了3000萬枚以上,而且仍在以每年200-300萬枚的速度增加。
截至2001年(包括2002年版熊貓金銀幣):金幣總量在250萬枚以上;銀幣1050萬枚左右;鉑幣10萬左右;雙色幣約3.5萬枚。還有各年份大多不限發行量的熊貓金幣170多個規格,平級發行量至少在5W枚以上/規格。
根據某些媒體公布的消息,高收入群體占城鎮人口的10%左右,而城鎮人口占全體人口比例的30%多,就是說假設國內人口總量在15億,所謂的高收入人群不過5000萬左右。還有的媒體資料顯示,國內高收入人群的數量在人口總量的2%以下,約2000-3000萬人。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其實JYB早已超生情況嚴重,按此現狀發展下去,很快將達到(所謂的高收入者)人手一份的地步。當然,簡單的數據對比不是為了加深悲觀的思考。反過來考慮,一定數量的高收入群體也給JYB的消化、市場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機遇。
JYB發行量巨大的事實已經存在,回避解決不了問題。
如何把壓力變成動力,努力開拓消費市場,把部分高收入群體(甚至普通百姓)轉變成JYB的消費群體才是BZ應當首要考慮的問題,而不是對外拼命維護JYB所謂的貴族形象,對內和幾乎千瘡百孔、白骨累累的二級市場的幣商、散戶博弈,獲取可憐的、近乎殘羹冷灸的微薄利潤。
JYB是非消耗性的特殊商品,BZ的運作方式當然不應簡單模仿普通流通企業的運作方式,分清主次要關系是重要的。
狹義的市場(京滬市場)是收藏品交換市場,本就不該成為消化新品的(主要)渠道,讓交換市場來完成產品分散、消化,很容易造成了下游渠道的(階段性)擁塞,而且產品生產量(保有量)在不斷增加也無法通過市場的自然發展來平衡。但這恰恰是現狀。
記得以前參與討論過JYB的故鄉與歸宿,JYB不會永遠在市場傳來傳去,終究要回家的。
如果可以把JYB的生產、銷售、二級市場交換......比作一條河流,河流的終點?只有大海才是河流最終的歸宿。
源頭一定要泄下,河流奔騰不休,泥沙隨之累積。只是加固堤壩,不能有效疏通,只會越來越增加管理難度,最后形成一條黃河一樣的地上河。
河流、水源都是資源,會有很多人想要開發利用。水利發電、灌溉農田都是好主意,于是到處截流澆灌,到處截流修建小水電,可是截下了流水卻不能有效利用,全是因為澆灌的是自己的農田,電廠是自己的小電站,卻不知自己沒有太多的地方來容納過多的水。
截來的流轉身翻給二級市場,而二級市場也是有限的地塊,這樣只會造成擁塞甚至泛濫。
開源節流,搞好市場并不矛盾。要開什么樣的源,要節什么樣的流才是需要思考的。
需要開通的是水流奔向大海的路源,需要節制的是胡亂截取資源的截流。
假設從源頭到大海的渠道十分通暢,假設有愿意從汲取海水來發電的私人小電廠、假設末端有需要灌溉農田的農夫,為什么要干涉人家?反而應該給人家創造優惠條件,畢竟所有人都需要電力、農田也是需要灌溉的的。
給JYB創造讓它們歸去的家,在3000萬高收入群體和廣大百姓的家里給它們創造一些小家。
用針對需要的宣傳吸引他們,用普及品種的絕對低價和高端品種的高貴來誘惑他們,用文化、用實實在在的保值增值效果來留住他們,讓他們來保護JYB的小家。
財富神話會很快吸引很多人的關注,市場運作會給宣傳帶來助力,適度鼓勵或者默認市場運作(當然市場運作不代表可以容忍經常性的暴漲暴跌,要求的事相對穩定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市場運作),能讓更多的人了解JYB ,讓更多的人珍藏JYB。
上游的源頭(BZ)開始,中間的支流(TY、幣商、投資者)加入,層層都有費用,都需要利潤,最后都需要終端消費者來買單,所以最后的消費者才是真正的上帝。
盡最大努力滿足上帝的要求,努力爭取上帝的加入。激活消費市場,逐步放棄在二級市場大批量放貨,讓二級市場成為真正意義的、活躍的交換市場。貨源投放公開,讓規模投資群體不再迷惑,不干擾他們到末端汲水灌溉自己的田地。
要給幣商和投資者留下空間,活躍的市場交換不光給他們帶來了利潤,也給消費者和收藏者的物品調劑提供了平臺,讓所有JYB不致巨幅虧損變現,對JYB整體形象絕對有益無害。
有針對的、對特定群體的特定需要進行宣傳,加上一定的營銷技巧,再以鐵的原則和政策作為保障,持續與穩定并不難實現,但這是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來完成的循序漸進式的發展。
奧運將至,祝JYB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