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俞 敏
來源:信息早報
金銀幣是不是一個值得投資的“金礦”?我想這已不是一個問題,因為在金銀幣投資初步發展的這幾年里,已經有不少的投資者挖到了“第一桶金”。只是當這“第一桶金”被收入囊中之后,許多投資者卻似乎失去了前進的方向,不知道該怎樣繼續在金銀幣市場中打拼了,于是,金銀幣市場近一年多來就只能在徘徊和持續陰跌中渡過。如果就此真的以為金銀幣市場這座“金礦”已經被我們所挖盡,那么筆者敢說,我們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那么我們究竟錯在哪里呢?
大家都知道,這幾年金銀幣市場的火爆與少數幾個板塊有關,如彩金幣、五盎司彩銀幣等,這些板塊的投資價值被投資者發掘得最迅速也最徹底,廣大投資者反復參與到對這些板塊的運作中去,使得這些板塊在幾起幾落中逐漸奠定了比較穩固的價值基礎,市場價格也趨于穩定,可以說,這些板塊經過充分的運作以后價值得到了階段性的體現,在均衡態勢之下,短時期內價格出現劇烈震蕩的可能性趨小,而由于這些板塊始終被廣大投資者所看重,因此它們的穩定也使得市場暫時冷清了下來。但是,我們的錯誤也正在于此,那就是我們過于關注這些少數強勢板塊的運行,而對其他板塊的金銀幣品種關心甚少,我們的“追熱”使得相當部分金銀幣品種在我們的視線中被模糊了。新中國金銀幣發行至今,品種上千,能夠獨立形成板塊或系列的非常可觀,而我們平時所關注的至多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換言之,如果因為這一小部分板塊的表現而決定整個市場的走勢,那么首先就說明這個市場尚不成熟,我們的投資理念還未放開,我們的眼光還不夠寬廣。事實上,除卻少數強勢板塊以外,金銀幣中還有大量品種目前的價值還被低估,如1987年至1997年發行的5盎司生肖銀幣,發行量大多為1000枚左右,但目前的價格僅僅比熱點板塊五盎司彩銀幣(發行量在1-2萬枚之間)高三分之一左右,而梅花型生肖銀幣、5盎司生肖方型銀幣等許多板塊或系列也大多如此,量價比嚴重倒掛,投資價值遠未體現,因此,我們只能遺憾地說,不是金銀幣市場中沒有“金礦”,而是我們沒有發現或沒有花大力氣去挖掘。
當然,我們之所以對“金礦”的發現與挖掘力度不夠,一是由于受到實力的限制,可能目前市場還沒有足夠的實力去整體運行這些價值被嚴重低估的板塊或系列,二是由于我們受到了“喜新厭舊”的舊思路的影響,過多地將目光盯在了新品種上,而忽略了對早中期品種價值的研判,三是由于這些被我們所忽略的品種發行量較小,市場貨源不多,因此難以形成運作規模,市場關注力度自然也受到影響。但是,套用一句老話“是金子總會發光”,既然它們潛質,那么價值體現就是遲早的事情,而對于廣大投資者來說,選準品種要遠比選運作規模重要,雖然這些品種現在還沒有成為熱點,或許今后也不一定會是熱點,更談不上形成運作規模,但其良好的自身價值卻肯定會隨著市場的發展而逐步提高,甚至它們價格上升的幅度在經過一段時期之后要比市場熱點品種還要大,那對投資者而言就是投資的成功之處,而且我們也應該有這個信心,即隨著市場的發展,這些目前量價比嚴重失衡的品種必然會有價值充分體現的一天,到那時,我們絕對不會認為金銀幣市場已無金可挖,而是覺得挖也挖不過來了,因此,為了有這樣的前景,現在我們就必須花大力氣去挖掘那些已然存在但尚未被我們所重視的“金礦”,而且,要想打破目前金銀幣市場的沉寂狀況并求得市場的進一步發展,也必然要求我們不斷地去發掘新的“利潤增長點”來刺激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