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圓中秋 銀幣寄情 |
發布日期:2004-9-29 9:58: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金風送爽,丹桂飄香,隨著月亮一天圓似一天,一天亮似一天,農歷8月15日,中國人迎來了一個美好的節日--中秋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僅從一首首中國古代詩詞的杰作中我們便可體會到中秋節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中秋月所包含的文化意義。中秋節是中國特有的節日,這一天,是親朋好友歡聚一堂的日子,是人們感恩大自然,慶祝豐收的日子,是文人雅士吟詩作畫的日子,是游子思念故鄉的日子。中國的中秋,中秋的月亮,積淀了幾千年的生死契闊陰晴圓缺,寄托了華夏兒女無限的美好情感。
在追求與國際接軌成為一種潮流的當今世界,規則國際化,經濟全球化,市場一體化。民族文化如何在這一融合的潮流中保持自己的特征,已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問題。中國現代貴金屬紀念幣為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文化擔負起了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中國人民銀行自1981年中國現代貴金屬紀念幣發行初期便開始了中國傳統文化題材系列紀念幣的發行,2001年起,在這一系列中又增添了一個新品種--中國民俗系列紀念幣,相繼發行了中國民俗(中秋節)紀念銀幣、中國民俗(端午節)紀念銀幣、中國民俗(春節)金銀紀念幣和中國民俗(元宵節)金銀紀念幣。該系列紀念幣以中秋節紀念銀幣打頭,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秋節深受人民的喜愛。
中秋節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寄托美好情愫的中秋節紀念幣采用了典型的中國藝術表現手法,為中國人奉上了一枚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
紀念銀幣正面圖案為廣寒宮,美術師將廣寒宮的建筑精雕細刻在微凸的球面上,在設計、雕刻過程中,又通過明暗色澤的處理,恰到好處地表現出廣寒宮的結構、材質、立體感與縱深感,給人以晶瑩剔透、精妙絕倫的感覺。輕盈飄渺的云紋纏繞其間,整個畫面表現了一幅明月高懸碧空的中秋勝景,抒發了一種中國式的審美意境。背面圖案為花好月圓圖,畫面表現中國人最喜愛的三種花:牡丹、月季和菊花,一輪明月高懸其上。花卉雕刻立體感強,花瓣自然生動,花葉錯落有致,顯得栩栩如生。而三朵花的處理又各有不同:牡丹花瓣采用了亮面向霜面漸變過渡的方法,仿佛中國畫中的暈染手法,有效地增強了花瓣的立體感,使整朵花活了起來;菊花的花瓣則采用了噴砂后用鏡面線色輪廓的處理方法,猶如中國畫中的白描手法,使花朵輪廓清晰、形象準確;而月季花瓣經噴吵后再微微做亮,很好地交層層疊疊包裹著的花瓣還原出來;所有的花葉都采用噴砂后再用鏡面線將輪廓和葉筋勾勒出來,做到了經綠葉護紅花的效果,又給人以精致的感覺。三朵花做到了既有區別又統一,渾然一體。畫面正上方的圓月,采用隱形雕刻技術:粗看僅有圓月,通過變換角度可觀察到“臥兔”和“奔兔”兩個圖案,左右連續不斷交替觀察則兔子仿佛動了起來。
紀念幣以中國畫的表現手法,通過精雕細刻表現了關于中秋節的美好傳說和人們賦予中秋節的美好情感,將中國傳統文化濃縮于小小方寸之間,為展現民俗,傳承文明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金幣網www.chinagoldcoin.net)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