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2日,對于甘肅的收藏界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是全省首次拍賣文物的日子,而且拍賣會云集了很多藏于民間的古典及近現代藝術品。最為令人驚嘆的是在拍賣現場,一幅傅抱石先生的字畫
拍出了160萬元的天價。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近年來收藏熱的興起,甘肅民間收藏已漸成風氣,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收藏這一行列。據了解,時下對于收藏,人們不僅僅停留在收藏品的價值和增值上面,而是作為一種培養生活情趣、提高學習知識、傳承華夏文明。
收藏:由“藏”變得“開放”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收藏的圈子一直顯得很神秘。擁有藏品者,也整天是提心吊膽,不論是真跡還是贗品,只要是祖上傳下來的或年代稍久點的,都小心翼翼地藏在家里最隱秘的地方,生怕他人知道。
而如今,隨著人們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通過媒體認識、了解藏品的知識不斷增加,再也不愿意將自己所藏之物藏著掖著,而是正大光明地擺在眼前。9月4日,記者來到省城蘭州著名的古玩市場——隍廟。在市場內記者看到,包括字畫、郵票、陶瓷、錢幣、舊書報刊等藏品應有盡有,一應俱全。恰逢周末,市場內是人來人往,一片繁華的景象。
從寧夏來蘭賣玉石藏品的馬先生說,他和幾位同鄉每個月都要來蘭州兩三次。以前,買賣這些“寶貝”,都是“偷偷摸摸”地(賣),生怕別人知道,現在則是在買賣之余,多的是與藏友的交流溝通。家住白銀路的張先生是一位小人書收藏愛好者,這不,當日一大早就趕到隍廟,盼著舊書攤能早點擺攤。他告訴記者,他現在收藏的小人書已經有600多本了,以前都是很珍惜地放在家里,現在陸續拿到市場來,和朋友們交流或交換。
藏品:
多元化“鏈條”逐漸凸現
采訪中記者發現,目前,收藏品已經向多元化發展,平時不為人注意的和珍惜的東西都成了收藏者們的“寵兒”。
從字畫古玩,到玉器郵票;從錢幣圖書,到奇石火花;從毛主席像章電話磁卡,到刻葫蘆車模型;從門票酒瓶,到煙標根雕……據圈內人士介紹,目前全國收藏品的種類多達7000多個,就連小孩子們的尿布都有收藏者收藏。
“只要喜歡你就可以收藏!”這是記者在咨詢時,收藏者們常常說的一句話。記者在走訪省城蘭州古玩市場和許多收藏者后發現,目前名人古玩字畫在市場中的買賣最為活躍,他們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藏市:第三駕“馬車”形成
俗話說:“亂世收黃金,盛世玩古玩。”有權威媒體報道:隨著我國投資市場與國際的接軌,目前股票、房地產和收藏已明顯地成為三大市場投資板塊。
我們就拿前些天結束的第十二屆蘭洽會來說,在由甘肅省第二屆文博會、人民日報社《中國經濟周刊》主辦的書畫展中,中國藝術研究院蘭州書畫院副院長黎凡教授精心書寫的18米長卷《長恨歌》被專家們標價25萬元。國際美術家聯合會中韓文化藝術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畫家師云的一幅公雞“大將這歌”被一位俄國經理以1300美元的高價欣然揭走……可以說,火爆的書畫展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字畫收藏已經從文化到經濟多層面多角度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據悉,由省收藏協會和瀚瓏拍賣公司共同舉辦的我省首屆藝術品拍賣會上,共拍出47件藝術品和文物,總成交價達到了340萬元。拍賣結束后,甘肅省收藏協會會長鮑建和興奮地告訴記者,此次拍賣會非常成功,甘肅能夠成功舉辦這樣大規模、高檔次的藝術品拍賣會說明人們目前對藝術品價值的攀升有了更深的認識,收藏將成為人們投資理財的新選擇。
收藏市場帶來的啟示
對于我省首次藝術品拍賣和第十二屆蘭洽會上的書畫的成功拍賣,省文聯有關負責人說,這些活動對探索全省文化產業發展之路,加快全省收藏事業與市場經濟的接軌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有經濟學家指出,如今,我國國內資金正源源不斷流向收藏市場,人們在基本生活需求滿足以后,更加看重長線投資及高額回報。
的確,隨著國家《文物法》的頒布,為收藏拍賣行業提供了法律依據,允許文物收藏單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通過拍賣購買文物收藏,進而使文物或是說收藏在真正意義上走進了千家萬戶,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收藏投資因此也有了合法權利和法律保障。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清楚:就目前而言,人們雖然已經意識到收藏有投資價值但還沒有形成規模。
(科技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