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集幣在線獨家專稿:
作者:張建初
相比郵票市場激情四溢,近幾個月來,金銀幣市場確實有一點兒“悶”。這里所說的“悶”
,不單單是金銀幣市價的高低,而是成交量的急劇萎縮。金銀幣市場最終還是一個經濟市場,而經濟市場的根本,就是供與需的平衡關系,當供方大于需方,有貨難尋下家時,喊價必然一日日下行;當這種關系發生逆轉,求方大于供方,且奇貨可居,市價自然一層臺階一層臺階往上翹。近期金銀幣市場的“悶”,還表現在人氣的低落上,“大盤上漲不跟風,大盤下跌不割肉。政策利好也好,主力做秀也罷,全不領情”。收藏投資者心哀如此,哪兒來能促進行情穩步上行的買氣?
郵幣卡三分天下的市場,為什么郵票能相對成為2004年贏家?說千說萬,最重要的,還是其能為廣大集郵者所接受的大眾價格。以2004小版“鄧小平”(面值6.40元)為例,即便發行當天高開,市價也只在25元左右。投資400版,所用資金也只是萬元。三天后上漲到40高位,獲得已經高達6000元。回報率在60%以上。盡管這是短線投機行為,但必定存在“機會”。而同是萬元資金,如果選擇金銀幣品種,好的(如“鄧小平”)勉強能買上一套兩套,多的也不過三五十枚。且不論金銀幣市場投資前景如何,僅此高門檻,就讓許多工薪階層的愛好者望而卻步。
探討中國集郵隊伍發展,會驚訝地發現一個事實,號稱數百萬隊伍的集郵大軍,最初的原始積累,卻是集信銷票(不花錢或少花錢)開始的。到1981年左右,收集新郵票才慢慢成為主流。1991年后,有目的的集郵投資才逐步形成風氣。這是一種辯證關系,也是一種互動關系。分析金銀幣市場發展,大家最看重的,是未來的普及階段,也就是市場收藏群體,從現在的高中收入階層,轉向更為廣泛的工薪階層。由于社會發展因素約束,工薪階層想短時間內提高經濟收入,可能性不是很大,那么如何量體裁衣,讓他們盡快對金銀幣發生興趣?對于發行方、對于經銷商,對于市場,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而只要工薪階層能介入金銀幣收藏,目前疲軟的供需關系就會有效打破,金銀幣市場的上行,就不再是“水中撈月”的空話。
不客氣地說,如果工薪階層金銀幣收藏愛好者短期內不能成為主流,那么金銀幣市場的起伏變化,就只能看郵票市場的臉色行事。目前的市場,無論郵票、磁卡還是金銀幣,最大的缺口,就是資金的缺口。而市場十分有限的資金,眼下又十分勢利地盯著郵票這一口淺水(9月5套新郵,或小版或準小版或類小版,數量高達9個)。流動資金外抽,發售政策缺少變化,金銀幣市場不可避免出現“悶”的局面。悲觀點的調子,現在金銀幣市場唯一選擇,就是等待郵票市場出現波瀾壯闊的火爆局面,從而吸引更多局外人帶更多場外資金介入。當郵票整體價格走到一定高度時,相比之下風險更小的金銀幣,才可能吸引投資者參與,并隨之水漲船高。
回望金銀幣市場高高低低坎坷路,同是金銀幣,前兩年霸氣十足,在市場出盡風光。而這兩年,低眉順眼,可憐兮兮如怕見公婆的小媳婦。金銀幣依舊是金銀幣,不是它的收藏價值和欣賞價值發生變異,只是時間不同,環境不同,投資者的眼光發生了勢利的變化。好在這種變化是“勢利”的,只要金銀幣市場稍稍出現好的轉機,投資者的眼光又會重新“看”過來。
一句老話,恨也金銀幣,愛也金銀幣,恨愛都是割舍不斷的綿綿牽掛。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4-9-4 14:39:01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