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乘飛機西行,無論是去西亞,還是歐洲,最多不過十多個小時,即便是這樣,我們仍然會感嘆旅途的勞頓。試想,2000多年前,為了打通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陸上通道,古人經歷了怎樣的艱難險阻。時光荏苒,現代的考古學家,錢幣學家、探險家們不斷探索研究絲綢之路,希望更詳盡地考證當年這條東西通衢的繁榮跡象。
上個世紀80年代末,一批中外錢幣學家開始研究絲綢之路貨幣,他們從貨幣的角度為探索絲綢之路打開一扇全新的門。日前,在新疆阿克蘇召開的“絲綢之路貨幣”研討會為這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做了一個系統的小結。會后,記者采訪了中國錢幣學會副秘書長,多年來致力于絲綢之路貨幣研究的王永生先生。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絲綢之路”的起源?
王永生:其實,早年人們對這條東西往來的通路并沒有給予一個統一的固定名稱。“絲綢之路”這一名稱是19世紀70年代德國著名地理學家馮·李希霍芬首先使用的,他在《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前127年間,中國與河中地區(指中亞的阿坶河與錫爾河之間地帶)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交通路線”,叫做“絲綢之路”。以后德國的東洋史學家阿爾巴特·赫爾曼在他著名的《中國與敘利亞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主張,應該“把這一名稱(即絲綢之路)的涵義進而一直延長到通向遙遠西方敘利亞的道路上去”。他說“雖然在與東方的大帝國(指中國)進行交流期間,敘利亞始終未與他發生過什么直接關系,但是,正如我們首次了解到的夏德研究的結果,盡管敘利亞不是中國生絲的最大市場,但也是較大的市場之一,而敘利亞主要就是依靠通過內陸亞洲及伊朗的這條道路獲得生絲的。”赫爾曼的這一觀點后來得到了以格魯塞為代表的歐洲漢學家的支持和闡述。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眾多的西方探險家到我國西北邊疆進行“考察”、“探險”,如斯坦因、斯文赫定等。他們不但多次使用“絲綢之路”或“絲綢貿易路”的名稱,而且,在新疆及中亞一帶還發現和找到了古代中國與亞、非、歐交往的許多遺址、遺物,其中不乏錢幣,用實物證實和說明了“絲綢之路”的存在和發展。這一發現引起了世界范圍內學術界的極大興趣和關注。這樣,“絲綢之路”就成為從中國出發,向西橫貫亞洲,進而連接非洲、歐洲的陸路通道的總稱。近年,隨著中西文化交流與研究的日益深入,又新提出了“海上絲綢之路”,從而使“絲綢之路”學成為一門國際性的熱門研究課題。
記者:怎樣界定絲綢之路貨幣?
王永生:從總體上來講,“絲綢之路”是古代聯系東西方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要實現這個“橋梁”的作用,它首先應當是一條路,也正是因為東西方之間及沿線各綠洲點(貿易中轉站)對彼此商品貿易差價巨額利潤的追逐,才保證了絲綢之路的貫通,并使之不斷地發展下去。因為是貿易之路,就存在商品交換,就有貨幣流通,換言之,凡是在絲綢之路貿易中充當了交換媒介的貨幣就應是“絲綢之路貨幣”。
記者:絲綢之路貨幣研究的內容包涵哪些?
王永生:絲綢之路是一條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東方的中華文化,西方的希臘、羅馬文化,及這條路線兩側的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等都通過商貿往來,彼此轉播,相互影響,從而促進了各種文化的交流、融合。這就決定了在絲綢之路貿易中充當交換媒介的貨幣,即“絲綢之路貨幣”應具有如下內容:
第一、絲綢之路沿線如新疆、中亞等地鑄造的帶有明顯東西方貨幣文化交融特點的貨幣。如:古于闐國鑄造的漢亻去二體錢(俗稱“和田馬錢”)、古龜茲國鑄造的漢龜二體錢、回鶻錢、察合臺錢幣等都屬此類。是絲綢之路貨幣的核心內容。
第二、中原王朝在內地鑄造,但因參與了絲綢之路貿易,在絲綢之路沿線(包括境外)出土發現的貨幣。如:新疆和田麥力克阿瓦提漢遺址出土的45公斤漢五銖錢,墨玉縣阿克薩萊鄉出土的8.5公斤宋代錢幣,還有在中亞、非洲及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出土發現的開元通寶、永樂通寶等錢幣都屬此類。
第三、境外國家和地區鑄造的貨幣,伴隨絲綢之路貿易而流入,后遺留下來的外國貨幣。如:波斯銀幣、東羅馬金幣、阿拉伯金銀幣及貴霜錢幣等都屬此類。
第四、在絲綢之路貿易中曾充當過交換媒介或價值尺度的實物貨幣。如:絲綢、棉布、茶葉、食鹽等。
記者:錢幣是怎樣見證絲綢之路歷史的?
王永生:錢幣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反映人的精神文化和物質生活內容的重要實物。它記錄著人類的政治生活、經濟發展、歷史文化和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方圓之中融入了人類文明的進程,是時代和社會政治生活的“晴雨表”,蘊含了極為重要的歷史信息。
例如,張騫出使西域各地,回來后向漢武帝講述了西域各國的歷史文化、民情民俗,同時還提到了安息國使用貨幣的情況,并對貨幣形狀進行具體描述:“以銀為錢,錢如其王面,王死輒更鑄錢,效王面焉”。到了班固撰寫《漢書》,則歷數西域諸國,凡自鑄錢者,大都述及,如安息、大月氏等,這是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知道的關于中亞地區使用貨幣最早的史籍資料。從今天的錢幣考古發現來看,記敘都是準確無誤的。如1997年,洛陽從一唐墓出土了一枚東羅馬帝國阿納斯塔修斯一世(公元491-518年)索里都斯金幣。而最近在阿拉伯半島索迪東部發現了中國古硬幣,也證明了在阿拉伯海灣港口與遠東之間的貿易存在。
近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絲綢之路研究計劃”,把絲綢之路稱作“對話之路”,以促進東西方的對話與交流。絲綢之路漫長而久遠,而且無始無終。在古代,它是傳播友誼的道路,也曾經是被戰爭鐵蹄踐踏過的道路。今天,人們把絲綢之路看作是連結東西方文明的紐帶,看作是人類最可寶貴的文化遺產。
作者系《金融時報》記者谷秀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