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慶國慶 月圓花好賞銀 |
發布日期:2004-7-23 10:18: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幣 [4] |
來源:收藏拍賣導報 趙豫軍
在我國,所謂民俗是歷代相沿積久、約定俗成的風尚、禮儀、習慣的總和,也是人類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生老病死、歲時節慶、文化娛樂、宗教信仰等方面廣泛的行為規范。
在中國的民俗語中,以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最為豐富。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以我國中秋節為例,該節日又稱"仲秋節"或"團圓節",時間在中國農歷的八月十五日。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據史料記載,顧炎武《日知錄》中講:"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古代人民不僅認識牽牛星、織女星,想像出美妙的故事,而且還認識和描繪月亮,以觀月、賞月為主要活動的中秋節,就是由對月亮的崇拜和遐思,而成為傳統節日的。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夏官·大司馬》:"中秋,教治兵。"《事物原始》解釋中秋說:"八月十五為中秋,何也?歐陽詹《玩月》序云,秋之于時,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天道,則寒暑均;取諸月數,則蟾魄圓,故曰中秋。言此日暮途窮三秋之中也,又謂之月夕。
中秋節的正式形成是在唐代。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八月十五日夜,唐玄宗備文酒之宴,與禁中直宿諸學士玩月。以后每年八月十五日,都照例賞月。作為節日食品的月餅,其來歷在民間傳說眾多。中秋向親友饋贈月餅,成為必須履行的人情,也是中秋節前人際間主要的交往形式。奇怪的是象粽子、年糕、元宵一類的節日食品,平日也可以吃。唯獨月餅,不是中秋節前后是不吃的,是最具特殊意義的節日食品。
2001年的"中秋節"恰與我們偉大祖國的"國慶節"是同一天。在新世紀第一個中秋節到來之際,中國人民銀行為此特發行一枚中國民俗系列(中秋節)紀念銀幣--《花好月圓》,其含純銀1盎司,形狀為圓形,直徑40毫米,面額10元,成色99.9%,發行量40000枚。該紀念銀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由上海造幣廠鑄造,中國金幣總公司總經銷。
《花好月圓》銀幣正面圖案在浮雕雕刻時將廣寒宮的建筑精雕細刻在微凸的球面上,輕盈飄渺的云紋纏繞其間,經過對圖案的表面處理再加工和再創作,對廣寒宮建筑的屋檐、門窗、欄桿、臺階等賦予或亮、或暗、或白、或灰等不同的色澤,恰到好處地表現出廣寒宮的結構、材質、立體感、縱深感、給人以晶瑩剔透、精妙絕倫的感覺;而對球面作噴砂處理,云紋稍稍作亮,在平底鏡面的襯托下與廣寒宮融為一體,整個畫面就是一輪明月高懸碧空的中秋勝景。背面"花好月圓"畫面中的三朵花(牡丹、月季和菊花),雕刻的高度并不很高,但立體感很強,花瓣自然生動,花葉錯落有致,整個花卉栩栩如生。在對花卉的表面處理上,牡丹花瓣采用了亮面向霜面漸變過渡的處理方法,仿佛中國畫中暈染的手法,有效地增強了花瓣的立體感,使整朵花活了起來;菊花的花瓣則采用了噴砂后用鏡面勾輪廓的處理方法,猶如中國畫中白描的手法,使花朵輪廓清晰、形象準確;而月季花瓣經噴砂后再微微作亮,很好地將層層疊疊包裹著的花瓣還原出來;所有的花葉都采用噴砂后再用鏡面線將輪廓和葉筋勾勒出來,作到了綠葉護紅花的效果,又給人以精致的感覺。三朵花作到了既有區別又統一,渾然一體。在月亮的構思上,用彎月漸變成圓月以表達團圓的意境,圓月的制作工藝上采用了具有防偽功能的隱形雕刻造幣新技術,從不同角度觀察可看"臥兔"和"奔兔"兩個圖案,具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
| | | |
|
|
|
|